
犹入骨。谓在感受上达到极点。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步庭廡兮多蒿棘,顾左右兮絶亲宾。忧而填骨,思兮乱神。”
“填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文学和医学两个角度理解:
基本解释:指情感或感受深入骨髓,达到极致状态,常形容极度的忧愁、思念等情绪。
出处与例句:
出自南朝梁代江淹的《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忧而填骨,思兮乱神。”此处通过“填骨”强调作者被贬谪后的忧思之深,仿佛刻入骨髓。
用法特点:
填骨术:一种骨科手术,指将自体、异体或人工骨材料填入骨缺损处以促进愈合,适用于骨折不愈合、骨畸形矫正等场景。
现代应用:
例如前牙种植修复时,可采用自体碎骨屑填充骨缺损区(见临床案例)。
“填骨”需结合语境区分:
《填骨》是指填满骨缝或者填补空缺的意思。在医学上,多用于描述骨折治疗中使用骨水泥或骨替代材料填充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的过程。
《填骨》中的“填”字,字形上由“幺”(也叫“丫”)和“土”组成。它的拆分笔画为6画,“幺”部为1画,“土”部为5画。
《填骨》中的“骨”字,字形上由“骨”和“十”组成。它的拆分笔画为9画,“骨”部为9画,“十”部为1画。
《填骨》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晚,最早见于清代文人于敬《金石萃编》一书。繁体字中的“填”字形状与简体字一致,但是在繁体字中的“骨”字字形稍有变化,其上部分被加上一个“月”字旁,形状更为复杂。
在古代,汉字写法和现代有一定的差别。《填骨》中的“填”字,在古代字形中“幺”部分写作“丫”,“土”部分写作“川”。而“骨”字在古代字形中形状没有太大变化,仍由“骨”和“十”组成。
1. 经过精心的手术,医生成功地将骨折部位填骨,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2. 这种骨水泥可以有效地填骨,加速骨折愈合的过程。
组词:填补、填充、填满
近义词:填塞、填堵
反义词:剥骨、拆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