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货的买主。《水浒传》第七回:“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
识主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指识别主人或归属对象的能力,常用于描述动物(如犬、马)对主人的辨识本能。例如《聊斋志异》中“犬识主,奋啮盗裈”即体现此义,强调动物通过气味、声音等特征辨认主人。
在文言中可引申为辨识贤明君主或追随明主。如《后汉书·班彪传》注引“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此处“识主”暗含对君主才德的判断与归附。
佛教唯识学派中,“识主”指第八识“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因其含藏一切善恶种子、主宰轮回,故称“识主”。《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根本依,能执持诸法种子”,说明其作为意识根基的主导性。
权威参考来源
释义涵盖动物本能与人事选择,例证引自《聊斋志异·卷五》。
收录“识主”在文言中的双音节词用法,引《后汉书》注疏为证。
阐释唯识学体系中“识主”与阿赖耶识的关联,释义参照《成唯识论》梵汉译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现代在线资源可参考《汉典》(zdic.net)词条“识主”及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佛教典籍库。)
“识主”一词的含义需要结合不同语境进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两种用法:
基本含义
指“识货的买主”,即能辨别物品价值的人。这一用法源自古典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第七回中提到:“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表示物品虽贵重,却缺乏真正懂得其价值的买家。
扩展解释
在人际关系中,也可引申为“辨别真伪、识别真心”的能力。例如,能分辨出对自己真诚的人或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佛学中,“识主”指第八识(阿赖耶识),即“识心之主”。宗镜录卷四十七提到,第八识是超越生死与涅槃的恒常存在,被称为“识主”。
保持拔搴悲欢离合卑浅鼻端生火禀畏兵要不谋而合采兰子超假撤嘴筹历刺绣丹麯敦谕渎扰蜂屯蚁附伏尔泰孚号敷遗丐沐概问纲梢功率放大器观察家后档坏钞混沦季弟久困就席拘榷狂荡拦截联骞礼斗李后主离校生漫诞莽汉睦姻南面称孤盘荒鹏翻棚栈摄衰蛇杖绶草受阻説委私记松谷庵踏船佃作吞剑伎未定之天五达道仙厨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