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敦喻 ”。劝勉晓喻。《晋书·李胤传》:“以 吴会 初平,大臣多有勋劳,宜有登进,乃上疏逊位。帝不听,遣侍中宣旨,优詔敦諭,絶其章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魏 朝封 晋文王 为公,备礼九锡, 文王 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 唐 裴铏 《传奇·樊夫人》:“ 逍遥 操益坚,窃索自縊。亲党敦諭其父母,请纵之。” 明 吴承恩 《元寿颂》:“ 承恩 蒙公殊遇垂二十年,謁选来都又出公之敦喻,值兹嘉庆,良有愜於中也。”
"敦谕"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合成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敦"字本义为厚道、诚恳,《说文解字》释为"怒也,诋也",后引申出督促、勉励之意。"谕"字从言从俞,《说文解字》注"告也",特指上对下的正式告知或劝诫。二字组合后,"敦谕"指以恳切态度进行劝诫或指示,多用于古代官方文书或长辈训导场景。
二、语源分析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樊宏传》:"帝敦谕群臣,各尽忠谠。"此处体现君主对臣属的郑重劝勉。唐宋时期多用于诏令,如《宋史·职官志》载"遣使敦谕",指朝廷派遣使者传达重要政令。
三、使用特征
据《古代汉语词典》标注,其语义强度高于普通劝告,隐含着权威性和紧迫性。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语境,如《明清档案选编》收录的"礼部敦谕士子恪守学规"即为典型用例。
"敦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基本含义
该词由"敦"(恳切、诚恳)和"谕"(命令、指示)组成,最初指古代帝王或高级官员向下级发布的命令。现代可泛指上级对下级的重要指示(如所述)。
详细释义
具有双重语义特征:
古籍用例
多见于历史文献: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已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书面语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晋书》卷四十一或《世说新语·文学》篇。
白描暴滥北貉拨阮不腐长舌碜事吹扬璀粲大徧大洋洲吊拷綳扒顶门壮户帝佐断霭断梦肥甘愤悁改序刚严好住诃导华魄豁辣机剧井眢进旨积素忌恣钜万科诨略无临期留香銮音路绝履行漫抹蒙茂捻巴女大不中留朋援铍鍼强弱峭狭清远蜃楼海市竖笠死球随倡髫龄体能通笼穨鬟无间冬夏诬讼咸阳桥谢女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