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意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详细解释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解释
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诚信实的人。谓处处都有贤人。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 丘 者焉,不如 丘 之好学也。’”《汉书·武帝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亦作“ 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汉 刘向 《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词语分解
- 十室的解释 .十户。《汉书·伍被传》:“於是百姓悲痛愁思,欲为乱者十室而六。”.犹言家家户户。《隋书·音乐志上》:“ 有夏 多罪, 殷 人涂炭。四海倒悬,十室思乱。”
- 忠信的解释 忠诚信实。《易·乾》:“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 宋 欧阳修 《朋党论》:“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
网络扩展解释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关于品德与学习的经典论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出处与原文
- 原文: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背景:孔子以谦逊态度对比自身与他人的品德,强调“好学”的重要性,认为忠信是普遍存在的,但好学才能使人超越常人。
二、词义解析
-
字面意义
- 十室之邑:仅有十户人家的小村落(“邑”指聚居地)。
- 必有忠信:一定存在忠诚、守信的人。
- 整体含义:即使地方再小,也会有品德高尚之人,说明美德的普遍性。
-
深层内涵
- 品德普遍性:孔子认为忠信是人性本善的体现,无需特殊环境即可存在。
- 强调好学:他自谦忠信并非独有,但通过“好学”实现了自我提升,以此勉励他人重视学习。
三、现代启示
- 品德培养:在当今社会,忠信仍是基础美德,需从小环境着手培养。
- 终身学习:知识积累与自我完善是超越平凡的关键,呼应孔子对“好学”的推崇。
四、相关扩展
- 近义词:十步芳草、人才济济。
- 用法示例:描述基层环境中的优秀人才,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家小公司里竟有如此多踏实能干的员工。”
如需进一步了解《论语》原文或相关解读,可参考、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含义
该词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一篇,意为一个城邑中虽然有十个住宅,但肯定会有一间具备忠诚和诚信的房屋。这句话在描述忠诚和诚信的信念方面起到了警示和鼓励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一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十:口部,4画
- 室:宀部,9画
- 之:丨部,4画
- 邑:阜部,7画
- 必:心部,5画
- 有:月部,6画
- 忠:心部,7画
- 信:言部,9画
来源与繁体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的《滕文公上》一篇。在繁体字中,其写法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在碑铭或古籍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可以写作:
十:十字由十个点表示。
室:字形和今天的写法略有不同,门边有两个斜线表明室内有屋顶。
之:由「の」形表示。
邑:古汉字写法则是包含一个边城。
必:分为两个部分,心下方有一横表示心并随后连着下方的丝漫,形象化地表达了认同的概念。
有:由一个心并行的折线,表示人们的存在,和由一横直接向上的丝漫。
忠:「串」表示心,和一个像飞跑的人的形状。
信:「褞」由「言」表示并包含一个信封的形状。
例句
这个词的例句可以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组词、近义词与反义词
根据这个词汇,我们可以组成一些相关单词:
- 十室:指城邑中的十个住房。
- 邑民:指城市或乡村的居民。
- 忠诚:表示对国家、组织或个人的忠诚和坚定。
- 诚信:表示言行符合道义和道德准则。
近义词:
- 尽忠:表示全力以赴地为人或事物服务。
- 厚道:表示为人处事宽宏大量。
反义词:
- 背信:表示违背承诺或不信守约定。
- 奸诈:表示为达到私利不择手段。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