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狱治事。《周礼·天官·太宰》:“王眡治朝,则赞听治。” 郑玄 注:“王视之,则助王平断。”《墨子·非乐上》:“与君子听之,废君子之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史记·孝文本纪》:“此细民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听治”是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中文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核心含义
指“断狱治事”,即审理案件、处理政务。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统治者或官员处理司法事务的行为。
构词解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引申为“服从管理、遵守纪律”,但这一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再解读。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优先采用“断狱治事”的古典含义。
听治(tīng 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听从指挥、遵守命令,服从领导的安排。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听从上级的安排,不违背或抵触。
听治的拆分部首是耳(ěr)和心(xīn),耳表示与听有关的意思,心表示与思考、情感有关的意思。听治的总笔画数是10。
听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卜世家》中,意思是听从君主的治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行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优秀的品质。在繁体中文中,听治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听治通常有两种写法:聽治和聽徵。这些写法在字形上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听”和“治”这两个基本字符。
1. 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应该听治上级领导的安排,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2. 只有听治领导的指示,我们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组词:听从、治理、听取。
近义词:听命、听话、服从。
反义词:抵抗、违抗、不听使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