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使的意思、十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使的解释

佛教以贪、瞋、痴、慢、疑为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五利使,统称“十使”,又称十大惑或十根本烦恼。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身口为十使所由,意思乃八疵之主。” 南朝 梁 庾肩吾 《曲水联句·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之三:“愿引三涂众,俱令十使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使"是汉语佛教术语,指十种根本烦恼,又称"十根本烦恼"。该词源自佛教哲学体系,特指影响众生脱离轮回的十种精神束缚。《佛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使谓驱役之义,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之烦恼也"。

一、核心概念解析 十使包含五大钝使(与生俱来)和五利使(后天形成):

  1. 贪(执着外境) 2.嗔(憎恚怨恨) 3.痴(无明迷惑) 4.慢(自高凌人) 5.疑(犹预不决) 6.身见(执五蕴为实我) 7.边见(偏执断常) 8.邪见(谤因果) 9.见取见(非果计果) 10.戒禁取见(非因计因)

二、佛教实践意义 《成唯识论》卷六指出此分类源于"烦恼障"理论,认为十使是导致轮回的根本因素。在修持体系中,破十使对应四圣谛的观修次第,如《大智度论》强调"修四念处能破十使"。

三、语言学特征 从构词法分析,"使"取"驱役"义,梵语为paryavasthāna,体现佛教汉译的造词智慧。该复合词结构保留古汉语单字表意特征,符合《说文解字》"使,令也"的本义延伸。

本解释综合参考《佛学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版)、《俱舍论》(梵本汉译对照版)及中国佛教协会《汉梵佛学词典》核心词条编纂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十使”是佛教术语,指十种根本烦恼,分为“五钝使”和“五利使”两类,合称“十使”,又称“十大惑”或“十根本烦恼”。以下是具体解释:

一、基本构成

  1. 五钝使(反应较迟缓的烦恼)

    • 贪:对五欲(色、声、香、味、触)的贪爱。
    • 瞋:因不顺己意产生的愤怒与怨恨。
    • 痴:愚昧无知,不明因果道理。
    • 慢:傲慢自大,轻视他人。
    • 疑:对佛法真理的怀疑与不信任。
  2. 五利使(反应较迅捷的邪见)

    • 身见:执着于“自我”为实有。
    • 边见:极端观念(如“常”或“断灭”)。
    • 邪见:否定因果、轮回等基本佛法。
    • 见取见:固执错误见解,视为真理。
    • 戒禁取见:执着无意义的禁忌或苦行。

二、核心作用

十使被称为“根本烦恼”,因它们能驱役众生心神,导致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生死流转。佛教修行强调破除这些烦恼以解脱轮回。

三、文献例证

南朝梁代文献如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提到“身口为十使所由”,说明其影响深远。

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法界次第》等佛教典籍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傍生半日豹文鞯兵车之会岑崿长江三峡长望超短波吹乐出日从意大冲大雁塔彫敝冬葵祓篲干父高斯宫车上仙钩沉搆屯鼓盏故枝寒晚汉畤后起之秀肩负酱物鹪螟家赀捐款句盾凛如霜雪栾茶乱虐虐敛嗯嗯呃呃逆从旁落鎗鎗鹊舌然纳撒迷怔散滞上簿折堕设戟申牒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市亭祀礼私印擡盘谈称天号磈礨洿泞谿盎撷萃谐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