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拾骨的意思、拾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拾骨的解释

谓收拾遗骨改葬。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輟鑊歛火,吹魂拾骨。”《隋书·地理志下》:“始死,即出尸於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至山中,以十三年为限。先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拾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拾骨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重要仪式,指在亲人去世后数年(通常三至五年),将遗骸从土中取出,经清洗、晾晒后装入陶瓮重新安葬的行为,又称“捡金”或“二次葬”。该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瓮棺葬文化,如福建昙石山遗址中便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拾骨葬具。

从文化内涵分析,《周礼·春官》记载“凡葬,必先卜其宅兆”,说明拾骨蕴含着“择吉地以安先灵”的风水观念。明代《永乐大典》收录的《葬书》指出,拾骨需待肉体完全腐化,以“骨白为吉,骨黑主凶”判断葬地风水优劣。人类学家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中强调,该习俗体现了“肉体归于尘,灵魂升于天”的生死观,通过遗骨处理完成灵魂转化。

地域分布方面,当代拾骨习俗主要留存于闽粤桂交界地带,尤以客家人聚居区为盛。民俗学者刘晓春在《仪式与象征的结构》中记录,梅州地区的“检地”仪式需由家族长老主持,骨殖按人体结构自上而下摆放,最后覆盖朱砂红纸以镇魂安灵。

网络扩展解释

“拾骨”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来理解:

一、基本含义(丧葬习俗)

指将已下葬多年的死者遗骸重新挖出,整理骨骼后改葬的习俗。这一做法多见于中国古代南方地区,尤其是风水调整或土地规划时。

二、引申含义(成语)

现代语境中衍生出比喻义,指“善于利用废弃物或他人不要的东西”。此用法强调资源再利用的智慧,例如:“他拾骨成艺,把废铁变成雕塑”。

三、延伸说明

两种含义存在时空差异:前者为具体丧葬行为(主要见于文献记载),后者为抽象语言表达(现代口语化用法)。研究时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历史文献中一般指前者。

别人正在浏览...

懊惜八路军北京鸭壁灯比盘漕卒长裤超前绝后出付村夫俗子错牾打瓜旦明对外翻跟斗风路格范鬼侯国民经济寒荒寒香浤浤宏卲金融家凯门空绝狼奔鼠偷櫑器两合公司莅祚楼心洛妃路世谩视面赪颈赤秘图偶题捧腹巧籍起鼓赇货弃繻关犬牙交错溶溶滟滟辱人散阵投巢识乘除思仲松盆飕飕甜适同业屠贩椀脱袜綫芜累纤罗小户人家箾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