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禁苑中池沼。 魏 晋 南北朝 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晋书·荀勗传》:“ 勗 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悵悵。或有贺之者, 勗 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 南朝 梁 范云 《古意赠王中书》诗:“摄官青琐闥,遥望凤凰池。”
(2). 唐 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多以“凤凰池”指宰相职位。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冷庐杂识·进士归班》引 宋 危稹 《妇叹》诗:“记得 萧郎 登第时,谓言即入凤凰池。”
(3).池水的美称。 唐 李绅 《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诗:“香径草中迴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亦指仙池。 宋 王禹偁 《罗思纯鹤毙为四韵吊之》:“埋瘞肯同鸚鵡塚,飞鸣不到凤凰池。”
(4).砚名。 宋 米芾 《砚史·样品》:“余尝以紫石作之,有上圆下方,於圆纯上刊两窍置笔者,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
凤凰池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意象名词,原指禁苑池沼,后演变为权力中枢的代称。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原指皇宫内靠近中书省的池沼景观。因凤凰象征祥瑞,池水代表灵秀,故被赋予特殊政治含义。
唐代官制文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中书省因临近禁苑凤凰池,官员常以“凤凰池”代指该机构。白居易《中书夜直梦忠州》诗云“三五夜中新月色,凤凰池上步金銮”,印证了唐代文人对这一官署的雅称。宋代《太平御览》引《晋宫阁名》称洛阳城有凤凰池,进一步说明其地理渊源。
在文学意象层面,凤凰池承载着三重文化内涵:一为权力象征,代指宰相府署或机要部门;二为祥瑞符号,常见于宫殿题咏;三为人才荟萃之地,《晋书·荀勖传》载“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於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反映其作为政务中枢的特性。
该词汇的语义演变轨迹清晰:地理实体(池沼)→机构代称(中书省)→权力符号(宰相职位),这种转化过程在《辞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中均有系统记载。明清时期逐渐脱离具体官制,更多作为文学典故存在,如《红楼梦》中“凤凰池上客”即取此喻。
“凤凰池”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设在皇宫禁苑内,因靠近皇帝且掌管机要政务,故以禁苑中的池沼“凤凰池”代指中书省。例如《晋书·荀勗传》记载,荀勗失去中书省职位时感叹:“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
唐代宰相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此“凤凰池”也用来指代宰相职位。如刘禹锡诗句“一入凤凰池”,即表达对宰相权位的向往。
唐代诗词中常以“凤凰池”泛指景色优美的池沼,或借指仙境中的池水。例如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中“凤凰池畔泛金樽”,描绘宴饮雅趣。
古代文人曾将砚台雅称为“凤凰池”,这一用法多见于文房用具的别称。
湖北武当山地区流传“凤凰池”的传说,相传池水由凤凰啄出,与唐代修建太和宫的历史相关。此类传说为地名增添了文化色彩,但非词语本义。
“凤凰池”核心含义与古代政治机构(中书省)、官职(宰相)相关,后衍生出对池水、砚台的美称,部分传说则赋予其地域文化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向。
百方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饱闻贝梵驳牓粲花之论骋怪陈寔遗盗崇庳促忙促急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噪底里东劳西燕二十四俄语发恼蜂乳俘馘匐候鲠塞各位钩金怪媚诡异昏睡火里火发将军箭交盖金石良言尽下九距酒厘九塞亟淹即早口快冷月龙韬乱心旅燕没体面灭澌默意木斫鸥沙葩爪羌煮屈膝山雌稍许食礼视躁鼠裘诉毁所为通赔偷换危倾咸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