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浮螘 ”。 1.酒面上的浮沫。 汉 张衡 《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蓱。” 唐 刘禹锡 《酬乐天衫酒见寄》诗:“动摇浮蚁香浓甚,装束轻鸿意态生。”
(2).指浊水。
(3).借指酒。 唐 郑谷 《自适》诗:“浮蚁满杯难暂捨,贯珠一曲莫辞听。” 宋 黄公度 《好事近》词:“还家应有荔枝天,浮蚁要人酌。” 元 仇远 《题溧阳市》诗:“欲是旗亭浮蚁美,杖头能费几青蚨。”
“浮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与古代诗文中的酒文化相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酒面上的浮沫
指酒酿熟时表面形成的泡沫,形态类似漂浮的蚂蚁。这一释义最早见于汉代张衡的《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蓱”()。唐代刘禹锡也在诗中提到“动摇浮蚁香浓甚”,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意象()。
酒的代称
因浮沫是酒的特征之一,古人常以“浮蚁”借指酒。例如杜甫《对雪》诗云:“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此处“浮蚁”即指酒()。
指浊水
少数文献中,“浮蚁”也用于形容浑浊的水面漂浮物,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
诗文引用
除上述例子外,宋代黄公度《好事近》词中“浮蚁要人酌”,元代仇远《题溧阳市》中“浮蚁美”等,均以“浮蚁”代酒,体现其作为雅称的文学传统()。
异体写法
古籍中偶作“浮螘”或“蜉蚁”,如《文选》注本中提到的“蜉蚁”()。
“浮蚁”一词核心含义与酒相关,既描述酒的物理状态(浮沫),也作为酒的代称,常见于古典诗文。若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拓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