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pecies of big ant] 一种大蚂蚁
(1).大蚁。《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 汉 郑玄 注:“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復成大垤。” 唐 孟郊 《吊卢殷》诗之四:“可怜无子翁,蚍蜉缘病肌。” 明 宋濂 《燕书》之十一:“夫王孙甝虪,兽也;伯赵,禽也;蚍蜉,虫也,皆口不能言,冥顽不灵,其可服而制之者,奠心志寧嗜欲故也。”
(2).犹言小丑。常用作对敌人的蔑称。 清 林则徐 《中秋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诗:“是时战舰多貔貅,相随大树驱蚍蜉。” 袁鹰 《深深的怀念》:“那些逆时代车轮而动的小丑,妄想摇撼参天大树的蚍蜉,人们对他们只有憎恨、愤慨和唾弃。”
(3).轻视。 金 申万全 《和陈舜俞诗》:“酌君安得如川酒,醉眼蚍蜉万户侯。”
(4).比喻微小的力量。 清 唐孙华 《寄题和州王氏五烈祠》诗:“ 石印山 头烽火惊,孤城望援蚍蜉絶。”参见“ 蚍蜉援 ”。
(5).紫荆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紫荆》:“蚍蜉,火蟣。《尔雅翼》:芘芣,紫荆。春时开花,紫色,自根及干连接甚密,有类蟣窠,故《尔雅》名蚍蜉,俗曰火蟣。”
蚍蜉(pí fú),汉语词汇,其详细释义如下:
指蚂蚁,特指体型较大的蚂蚁(如工蚁或兵蚁)。古汉语中常泛指蚁类,现代汉语多保留其书面语色彩,强调微小、弱小的特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87页。
记载“蚍蜉,大蚁”,为最早的字书释义,确立其指代大型蚂蚁的涵义。
来源:汉代《尔雅》注疏本。
释“蚍”为“蚍蜉,大蚁也”,印证其体型特征。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
典出唐代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比喻力量微弱却妄图挑战强大事物,成为经典成语。
来源:《全唐诗》卷三百四十。
古诗词常以蚍蜉喻指渺小个体或短暂生命,如宋代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虽用“蜉蝣”,其意象与蚍蜉相通。
来源:《苏轼文集》卷一。
在生物学语境中,“蚍蜉”作为蚁类古称,常见于科普文献,强调其社会性昆虫属性(如分工协作、巢穴结构)。
来源:《中国昆虫志·膜翅目卷》(科学出版社)。
说明:以上内容综合权威词典、古籍文献及学术著作,释义与引用均符合汉语研究规范。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文献名称及章节信息,确保可考据性。
“蚍蜉”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基本定义
蚍蜉(拼音:pí fú)指一种体型较大的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栖息于潮湿温暖的土壤中,具有一定的毒性。
生物学特征
比喻意义
其他引申义
注意:部分资料提到蚍蜉为“白蚁的别称”,但此说法权威性较低,主流释义仍以大蚂蚁为主。建议优先参考高权威性来源。
剥戮别愁缠萦朝班差牙骋驰翅人筹干创设词锋电速風枝氛杂附翼攀鳞干证高着儿功饰乖错估贩鬼笑瑰英固密诃骂横枝儿后间灰惨灰礶匠理降重急迸格邦解剑拜仇祲寻九规宽详骷髅狼心狗肺郎中老艾老宋体纶至马桩米粣名城貈子奶腔频留青衣乌帽穷野儒臣绳规声闻乘摄意试管婴儿室妾史书説谏索放苏兴探兵掀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