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丹 骑兵名。亦称“ 铁鷂子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 契丹 主﹞命铁鷂四面下马,拔鹿角而入,奋短兵以击 晋 军。” 胡三省 注:“ 契丹 谓精骑为铁鷂,谓其身被铁甲,而驰突轻疾,如鷂之搏鸟雀也。”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二:“铁鷂子,贼中谓之铁林。骑士以索贯穿于马上,虽死不堕,以豪族子亲信者为之。”
“铁鹞”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精锐骑兵的称谓,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铁鹞”原指契丹(辽国)的重装骑兵,契丹语中称为“铁鷂子”,意为“身披铁甲、行动迅捷如鹞鹰”。后来西夏党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组建了自己的铁鹞子部队,成为西夏的军事核心力量。
装备与编制
战术作用
契丹铁鹞子早于西夏出现,主要用于突破敌方防御工事。例如公元945年,辽军曾命铁鹞子下马拔除后晋军队的鹿角障碍,但因战术失误被击溃。
西夏铁鹞子虽被称为“古代坦克”,但在13世纪蒙古崛起后逐渐衰落。其失败原因包括战术僵化、蒙古骑兵机动性压制,以及西夏国力衰退。尽管如此,它仍是冷兵器时代重骑兵的典型代表,影响了宋辽夏金时期的军事格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战役或装备细节,可参考《宋史·兵志》《资治通鉴》等史料来源。
《铁鹞》一词是中文中的一个词汇,起源于古代兵器。这个词常用来指代一种古代战斗机械,它由"铁"和"鹞"两个字组成。
"铁鹞"的部首是"金"和"鸟",分别代表金属和鸟类。它的笔画数目共有15画。
繁体中文写作"鐵鷂",与简体字形有一定的差别。
在古代,"铁鹞"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和现代有所不同。虽然现代对"铁鹞"没有特别规定的古汉字写法,但在古代常常使用一些类似的字形来替代,如"鐵䳏"或"鐵鷂"等。
1. 他的手艺高超,制造的铁鹞威力惊人。
2. 铁鹞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组词:铁鹞机、铁鹞子、铁鹞翅
近义词:铁鹰、铁鹰机、飞鹞
反义词:木鸟、纸鹞
安荣百端博刀猜三划五逞谲驰笺出就外傅蹴践打饱嗝儿大地春回法兰西第一帝国凤尾蕉广城贯一果粉故疏好几江防僵桃代李剪纸片架舌头积秀俊刮居震宽袍大袖劳逸结合罹咎立辟流星笼盖漏屋门下晩生悯恤谬登男拜南华梦闹灾鹏路洽润气虎虎萋蒨秋雕跂訾绕梁之音神抶电击胜计沈竈産鼃孀寡双尖驷马高门獭祭谈空说幻题表隈伽五引巫支祈香灰岘山泪小疵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