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铁鹞的意思、铁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铁鹞的解释

契丹 骑兵名。亦称“ 铁鷂子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 契丹 主﹞命铁鷂四面下马,拔鹿角而入,奋短兵以击 晋 军。” 胡三省 注:“ 契丹 谓精骑为铁鷂,谓其身被铁甲,而驰突轻疾,如鷂之搏鸟雀也。”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二:“铁鷂子,贼中谓之铁林。骑士以索贯穿于马上,虽死不堕,以豪族子亲信者为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铁鹞"是中国古代对西夏王朝精锐重装骑兵部队的特有称谓,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词源

"铁鹞"(亦作"铁鹞子")是西夏语军事术语的汉译名称,字面可拆解为:

二、历史军事特征

  1. 重甲装备

    士兵与战马均覆冷锻铁甲,"人马俱甲,刀箭难入"(《宋史·夏国传下》),其甲胄工艺精湛,西夏冷锻技术使铠甲"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

  2. 战术功能

    作为西夏"步跋子"(山地步兵)、"泼喜"(骆驼炮兵)之外的三大主力之一,专司平原冲锋与快速突击,常以"连环马"形式用铁索联结马匹,形成冲击敌阵的钢铁洪流(《西夏书事》卷12)。

  3. 历史作用

    在宋夏战争(如三川口、好水川之战)与辽夏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西夏抗衡宋辽的核心军事力量(《辽史·西夏外记》)。

三、文献记载佐证

四、文化衍生含义

后世引申为精锐武装力量的代称,如明代《武备志》评述:"铁鹞之制,实开重骑先河",强调其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铁鹞”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精锐骑兵的称谓,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词义与起源

“铁鹞”原指契丹(辽国)的重装骑兵,契丹语中称为“铁鷂子”,意为“身披铁甲、行动迅捷如鹞鹰”。后来西夏党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组建了自己的铁鹞子部队,成为西夏的军事核心力量。


二、西夏铁鹞子的特点

  1. 装备与编制

    • 由3000人组成,分十队,成员均为贵族子弟或亲信,世袭传承。
    • 士兵与战马均披挂冷锻甲(薄而坚硬的防护装备),并通过铁索将人马固定,即使士兵战死也不会坠马。
  2. 战术作用

    • 作为冲锋主力,以“突袭、冲击”闻名,常配合步兵协同作战。《宋史》记载其“百里而走,千里而期,若电击云飞”。
    • 在1082年永乐城之战中,铁鹞子率先渡河击溃宋军,奠定胜局。

三、契丹铁鹞子的历史

契丹铁鹞子早于西夏出现,主要用于突破敌方防御工事。例如公元945年,辽军曾命铁鹞子下马拔除后晋军队的鹿角障碍,但因战术失误被击溃。


四、衰落与评价

西夏铁鹞子虽被称为“古代坦克”,但在13世纪蒙古崛起后逐渐衰落。其失败原因包括战术僵化、蒙古骑兵机动性压制,以及西夏国力衰退。尽管如此,它仍是冷兵器时代重骑兵的典型代表,影响了宋辽夏金时期的军事格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战役或装备细节,可参考《宋史·兵志》《资治通鉴》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习扳龙附凤罢逐尘羁痴聋虫娘串联诞澁道行倒屧等比数列地主动摩擦斗钿端架子纷纷穰穰公共厕所公款骨笃犀晧晧鸿飞冥冥护坦检放较德焯勤角斗士鲛泪假情假意甲械界或机府酒戒靠讬腊八豆泪如雨下琉璃球立制漉漉碌碌无奇瞒心昧己木兽年平均蜺裳暖匣颇极铅刀一割切齿痛心清唱剧倛头三辰酒神岳十足鼠须管填骨提摄文报局五英缃蕤小绺蟹眼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