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石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龕木主存焉。” 南朝 梁简文帝 《为人造丈八夹紵金薄像疏》:“明镜石龕,独徘徊於留影。” 唐 戴叔伦 《游少陵寺》诗:“石龕苔蘚积,香径白云深。”《宋史·外国传六·高昌》:“次歷 阿墩族 ,经 马騣山 望乡岭 ,岭上石龕有 李陵 题字处。”
“石龛”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供奉神佛或祖先牌位的小型石制阁龛,常见于佛教寺庙或传统祭祀场所。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石龛(shí kān)指用石头雕刻或建造的龛状结构,主要用于供奉神像、佛像或祖先神主牌位。其特点是体积较小、形态庄重,常带有宗教或祭祀属性。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
在佛教文化中,石龛不仅是实物,还被引申为尊贵象征,如提到可能衍生出比喻“有才学的人被推崇”的用法。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或建筑形制资料,可参考《水经注》《宋史·外国传》等古籍,或查字典网的权威解析。
《石龛》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石制的供放佛像或其他神像的小龛。在佛教寺庙或*********家中,常常会建造这样的石龛,用来供奉佛像或神像。
《石龛》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石”和“龙”。其中,“石”的部首是“石字旁”,表示与石相关;“龙”的部首是“龙字头”,表示与龙相关。
根据笔画统计,汉字“石”的笔画为5画,“龛”的笔画为17画,两个字加在一起共计22画。
《石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文化。在佛教寺庙建筑中,为了供奉佛像或神像,常常会在墙壁上凿出一个小龛,然后用石头嵌入其中,形成了石制的供奉场所,即石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扩展到了其他文化和宗教中,用来形容各种用石头制作的小型神龛。
《石龛》的繁体字为「石龕」。在繁体字中,「石」的细节更加丰富,「龕」中的「龍」则多了一个「目」字旁。
在古代汉字中,「石」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其形状如同一块石头;「龛」的古代写法较为复杂,由龙字旁和凵字旁组成,用来表示龛的形状。
1. 佛堂里的石龛上供奉着一尊古代名僧的塑像。
2. 我们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古老的石龛,里面居然还保存着一尊古代神像。
石龛可以拆分为石和龛两个词,可以根据需要与其他词组合使用。例如:石雕龛、石质龛堂。
石龛的近义词包括石洞、石室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形容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制空间或容器。
石龛的反义词可视语境而定。例如,以木材或纸张等非石质材料制成的龛就可以看作是石龛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