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通欵 ”。1.谓与敌方通和言好。《晋书·阳裕载记》:“愿两追前失,通款如初,使国家有 太山 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士诚 原没有统一之志,只此局面已自满足,也要休兵。因遂通款 元 朝。” 清 冯桂芬 《南韶镇总兵桐城程忠烈公小传》:“ 咸丰 十一年四月, 曾公 国荃 围 安庆 ,公密通欵, 曾公 许之。”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孔雀胆的故事》:“ 明太祖 以为他们的父亲 段宝 ,曾经通款,不忍废绝他的后代。”
(2).谓互相表达友好之情。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二:“相对难通欵,人都无姓名。”
“通款”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如、3)提到“通款”有“全面、详尽”的引申义,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特定语境下的衍生含义,需谨慎使用。
在阅读古籍或分析历史事件时,“通款”多指向敌方示好或人际传情;若遇现代文本中的特殊用法,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
通款是一个汉字词语。下面是关于通款的具体信息:
通款的意思是指货币的流通。通指货币流通畅通无阻,款指货币的样式和款式。
通款的拆分部首是辶。它的总笔画数是11。
通款的来源与古代货币有关。在古代,货币常常需要以流通的方式进行交换,因此产生了“通款”的概念。
通款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通款」。
通款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在相比稍有不同,古代人将其写作「通貫」。
1. 货币的通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2. 这张纸币已经不再通行,成为了历史上的通款。
通路、款项、通行、通用、标款。
流通、货币。
封闭、封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