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utious] 谨慎;慎重
审慎从事
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物种起源·导言》
谨慎、慎重。《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鰥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下》:“先王之法,亦求其实而已,哀矜审慎则有之,至于当罪无疑而必有三宥焉……此后世之虚文而非先王之正道也。” 清 恽敬 《上秦小岘按察书》:“盖 敬 积十五年而后敢言,深知先生前后审慎如此。”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从此以后,他对社会上的事,发表什么看法的时候,比以前审慎多了。”
“审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ěn shèn,意为谨慎、慎重,强调在行动或决策前周密考虑,避免轻率。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处理问题时需全面评估、小心行事,尤其在重要决策或复杂情境中,需权衡利弊,降低风险。
词性特点
多作形容词,可修饰行为或态度,如“审慎从事”“审慎评估”。
历史渊源
现代应用
适用于需要周密思考的领域,如法律判决、政策制定、学术研究等。例如: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词典或百科(如搜狗百科)。
审慎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在行动和判断时谨慎小心、思考周全、不轻易决定的态度和行为。
审慎的部首是言字旁,拆分成审(言+兔)和慎(忄+真+心)两个部分。审的笔画数为9,慎的笔画数为15。
审慎最早出现在《周易·坤卦》中,意指谨慎的态度和行动。后来逐渐用于形容人的性格和行为,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
审慎的繁体字为「審慎」。
在古代,审慎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审慎的写法为「審儠」。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法风格也可能对字形造成微小的改变。
1. 在做决定之前,我们应该要有审慎的态度和充分的考虑。
2. 他一向以审慎著称,每一次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
审慎可以作为主语或形容词,可以与以下词语组合:
审慎思考、审慎行动、审慎选择、审慎判断、审慎决策等。
谨慎、慎重是审慎的近义词,它们有着相似的意思和用法。
轻率、鲁莽是审慎的反义词,它们指的是不经过深思熟虑、没有考虑后果的行为和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