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家三昧的意思、诗家三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家三昧的解释

作诗的诀窍。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 贾 在眼元歷歷。” 钱仲联 校注:“三昧,《大智度论》:‘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此用以指诗家悟入之境地。”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尝观 荆 浩 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家三昧”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指诗歌创作的核心要义与艺术精髓。该词由佛教用语“三昧”(梵语Samādhi)演化而来,原意为禅定境界或奥义真谛,后被引申为艺术创作的最高法则。以下从词源、内涵及实践三方面解析:

  1. 词源考据

    “三昧”最早见于佛经,如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中定义为“心住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唐宋时期文人将佛教概念融入诗论,南宋严羽《沧浪诗话》首次将“三昧”与诗学结合,提出“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强调诗人需参透艺术本质规律。

  2. 诗学内涵

    清代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系统阐释:“诗家三昧,谓自然超妙,不著痕迹。”包含三层要义:

  1. 创作实践

    陆游《示子遹》自述“中年始少悟,渐欲窥三昧”,揭示诗人需经历“法度研习—顿悟突破—返璞归真”三重境界。明代胡应麟《诗薮》以王维“大漠孤烟直”为例,说明三昧境界需实现“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艺术平衡。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诗家三昧”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词源与基本定义
该词最早见于南宋诗人陆游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三昧”原为佛教术语(梵语Samādhi),指摒除杂念、专注一境的修行状态,后引申为事物的核心要义或诀窍。陆游将其引入诗歌领域,指代作诗的真谛与灵感迸发的境界。

2. 内涵解析

3. 历史评价与应用
清代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以山水画类比,提出“远人无目,远水无波”等意境营造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该概念的美学内涵。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时,亦强调其融合禅定与诗思的独特文化意蕴。

示例用法
“诗人历经多年摸索,终得诗家三昧,笔下山水皆显空灵之气。”

扩展参考
若需了解具体创作技巧,可查阅陆游《剑南诗稿》或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耨多罗百宿白枣飚车笔匠称柴而爨承用臣使床锐初婚初愿错纷达诂打下马威东牀择对东州兵返棹麸桃闺戒果悍濠梁观鱼恒情后郑简报叫街醮筵肌体祭衣孔怀来舍炼臂梁崩哲萎乱离纶音佛语逻子秘録命薄缘悭泥驳狉獉弃毁骑驴酒穷鱼去时入木失少说一不二四入头踏槐黄同语望风而遁宛洛万用电表僞托温色物産诬诋汙糟显亲小惠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