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多罗的意思、阿耨多罗的详细解释
阿耨多罗的解释
梵语Anuttara的译音。意译为“无上”。 明 唐寅 《醉时歌》:“诸行无常一切空,阿耨多罗大圆觉。”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十九:“阿耨多罗,阿,此云无也;耨多罗,此云上也。”
词语分解
- 阿耨的解释 .佛教语。意译为极微。今译为原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邹氏 ( 邹衍 )之言,曰九州,曰瀛海,则佛之大千微尘也, 须弥 阿耨也。” 章炳麟 《四惑论》:“乃若《胜论》之言
- 多罗的解释 .梵文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
网络扩展解释
“阿耨多罗”是梵语Anuttara的音译,其核心含义为“无上”,在佛教及汉语文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该词:
一、基本释义与词源
- 梵语音译:该词源自梵语“Anuttara”,其中“a”表示否定前缀,“nuttara”意为“更高、超越”,组合后强调至高无上的境界。
- 汉语意译:译为“无上”,指没有比其更高、更殊胜的存在,常用于形容佛法的终极智慧或佛陀的圆满果位。
二、佛教语境中的意义
在佛教经典中,“阿耨多罗”常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例如: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佛陀所证的究竟觉悟,包含“无上”(至高)、“正等”(普遍平等)、“正觉”(彻底觉悟)三重含义。
- 据《大智度论》记载,该词被用于阐释超越世间二元对立的智慧,如“非有常非无常,非去非不去”,强调对真理的超越性认知。
三、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文学引用:明代唐寅在《醉时歌》中写道“诸行无常一切空,阿耨多罗大圆觉”,借佛教术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 训诂考据: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拆解词义,指出“阿”对应“无”,“耨多罗”对应“上”,进一步佐证其语义来源。
四、现代应用与延伸
现代语境中,该词偶尔被引申为形容“非凡的才能或智慧”,但其核心仍与佛教哲学紧密相关,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
如需更深入探讨其在佛教经典中的复合术语用法,可参考《大智度论》《阿含经》等文献,或查阅权威佛学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阿耨多罗(ā nǔ duō luó)这个词是佛教名词,意思是指“无边际的、无限的”。它由阿(ā)、耨(nǔ)、多(duō)、罗(luó)四个字组成。
阿:部首是一,笔画数为一,古代写法为“」”。
耨:部首是耒,笔画数为十,古代写法为“耒”。
多:部首是夕,笔画数为三,古代写法为“夕”。
罗:部首是网,笔画数为四,古代写法为“网”。
阿耨多罗一词源自梵文“ananta”,意为“无尽、无限”。在汉字中,它是翻译佛经时的音译词,表示佛法无边无际的广大。
繁体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
阿:在古代曾用“筏”字代替“阿”。
耨:在古代曾用“囊”字代替“耨”。
多:字形较为繁复,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
罗:在古代曾用“螺”字代替“罗”。
例句:他对阿耨多罗的智慧有着深刻的理解。
组词:阿耨多罗智慧、阿耨多罗三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近义词:无边无际、广大无边。
反义词:有限、有边界。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翱翥巴火柏府板扉本本等等边执不讳之门燀燿纯密邨店待潮淡巴菰殚述等米下锅笃勤沸射風習告求孤谲含胎花红雨候者欢喜冤家降附接亲饥疠暨罗女敬执进利除害沮激闚观阃令老残游记陵驾岭南三家孪生子戮害鲁连台罗幔鲁智深民溃评别秋溟乳哺入目散赡山甿神往疏涩署押私词提讯同纽土番土木八五总龟笑迷迷小派别奚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