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绞刑。用绳勒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众以白昼劫夺,罪当繯首,将执送官。” 清 林则徐 《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吸食者若不断烟,难逃繯首。”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妖人邢大》:“於左道惑人本罪上,加重问拟繯首,即行 * 。”
缳首(huán shǒu)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用绳索套在脖子上勒死,特指古代的一种死刑执行方式——绞刑。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字义解析
二字组合即“以绳圈套颈”,强调通过绳索勒紧颈部致死的动作。
历史与法律语境
缳首作为法定死刑,常见于中国古代法典。例如《唐律疏议》规定绞刑为“自缢而死”,区别于斩首的“身首分离”。其执行方式是将犯人置于高处,以绳索套颈后抽去脚下支撑物,利用身体重量窒息而亡,属相对保留全尸的“轻刑”。
文学与文献用例
该词多出现于史书与公案文学中,如:
《清史稿·刑法志》:“死刑二:曰斩,曰绞。”
清代笔记《啸亭杂录》亦载:“罪至死者,或斩或缳。”
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缳首”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或文学创作,描述古代刑罚。偶见引申为“自缢”之意,但需结合语境区分(如《辞源》注:“缳,绞也,谓以绳绞颈”)。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缳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死刑执行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缳首”指用绳索勒紧颈部致死的刑罚,即现代所说的“绞刑”。该词由两部分构成:
这一刑罚在清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若需查阅具体古籍案例,可参考《清史稿》或清代司法档案。
安命阿细跳月悲歌慷慨补充齿弊舌存叱怪彫疎阿弥肥差騛兔废渣丰鉴俯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鬼躁汗流接踵黄夷缓师荐延交嘴雀桀奴结怨金珰旌嘉矜立劲质客冬稂莠不齐乐此不倦乐嗟苦咄两全灵鞭厉气离思駡嚷麻枲马栈之祸妙舌目不别视粘胶排扺旁靡屈紒肉质果沈密寡言释勤书币枢长书髓提婚同位团防土包蚊蝇五明宫无遮斋象尺向下显价谐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