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处平原的国家。《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必自以其国所多者於以相别,为信明也。”
(2).谓于国都服筑城等劳役。土,土功;国,国都。《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鏜,踊跃用兵。土国城 漕 ,我独南行。” 郑玄 笺:“或役土功於国,或修理 漕城 。”
“土国”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据
一、基本释义
“土国”为汉语复合词,由“土”与“国”组合而成,需分义项解析:
《汉语大词典》释“土国”为“乡土;故土”,强调地域归属感。例如《诗经·邶风·击鼓》中“土国城漕”一句,郑玄笺注:“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此处“土”作动词,指从事土木工程,“土国”引申为为国筑城。
部分地方志中,“土国”指受中原王朝册封的边疆土司政权,如明代《滇志》载云南边境有“土国”之称,意为“土著政权”。
二、古籍用例溯源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邶风·击鼓》),汉代郑玄释:“土,犹役也;国,都城也”,指在国都服劳役筑城。
清代《广西通志》称土司辖区为“土国”,如“思明土国,世袭知府职”,体现明清时期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称谓。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土国”偶见于方言或文学创作,喻指“封闭落后的地区”,但此用法非词典规范释义,属修辞引申。
四、相关文化概念
“土国”与“土司”“藩国”存在关联。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因自治性质被称为“土国”,区别于中央直辖郡县。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纸质文献;现代词典释义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字典》在线版,但需以纸质版为准。)
“土国”一词在古籍中有两种主要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地处平原的国家
出自《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郑玄注“土,平地也”,指以地形特征划分国家类型,平原地区使用“人节”作为通行符信。
在国都服筑城劳役
源自《诗经·邶风·击鼓》:“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此处“土”指土木工程,“国”指国都,意为在都城从事修筑城墙等劳役,与征战形成对比,表达对战争的无奈。
补充说明:
诗词例证:
宋代晁补之《望涡流辞》中“意土国兮无龙”,即借“土国”代指平原之地。
八面圆通漕耗陈弊驰声走誉倒心雕鸢犯由飞黄腾达粪坑告籴纥刺星耿烈羹饘鞲扇搆争寡劣关口骨甲文字滚子含贝合醵侯波猾棍黄金丸奖售鉴前毖后加膳积翠金石不渝矜汰口辞宽袍大袖连黏撩罟领裌鸾伏面面观谋叛破釜沈舟破析普淖悄切侵夺清角社稿首日封手杖水面讨口天耳跳磴铁摆推贤进士洼水未妨勿已五俎咸云谐韵细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