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劾的意思、投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劾的解释

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东观汉记·崔篆传》:“‘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战阵不访儒士,此举奚至哉?’遂投劾归。”《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 仲叔 ﹞遂辞出,投劾而去。” 李贤 注:“自投其劾状而去也。” 宋 苏轼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清 王鹏运 《<彊村词>序》:“会庚子之变,依翁以居者弥岁,相对咄咄,倚兹事度日,意似稍稍有所领受,而翁则翩然投劾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劾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员主动递交弹劾自己的文书,以示辞官。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础释义

  1. 字义分解

    • 投:本义为“掷、扔”,引申为“呈递、递交”。
    • 劾:指“弹劾文书”,即官吏检举自身或他人过失的正式文件。

      合称“投劾”即递交辞呈,特指官员通过自我弹劾的方式请求去职。

  2. 权威辞书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投劾”指古代官员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以辞去官职。

    (来源:《汉语大词典》 中华字库工程)


二、历史语境与文化内涵

  1. 汉代官制背景

    此词盛行于汉代,与“自劾”制度相关。官员若自认失职或欲表气节,可书写列举自身过失的文书(劾状)提交朝廷,主动弃官。此举既避免朝廷直接罢免的耻辱,又彰显清高姿态。

  2. 文化象征意义

    • 政治态度:常见于官员不满朝政时,如《后汉书·范滂传》载“滂睹时方艰,投劾去”,以辞官抗议时局。
    • 道德表达:成为士人标榜操守的方式,如辞官归隐的陶渊明虽未用此词,但行为精神相通。

三、语义演变与用例

  1. 经典文献用例

    • 《后汉书·崔骃传》:“(崔篆)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因投劾去。”

      (因拒履职而自我弹劾辞官)

    • 宋代陆游《秋夜感旧》诗:“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投劾未成今老矣,白头非复旧时游。”

      (以“投劾”暗喻壮志未酬的归隐)

  2.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可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用以描述古代士人的气节行为。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注:部分古籍原文链接受限于数据库权限,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等开放平台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投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投劾(拼音:tóu hé)指古代官员主动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以此作为弃官的一种方式。这种行为通常带有引咎自责的意味,官员通过自我检举表达对职务或时局的不满,进而辞去官职。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1. 起源与制度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东观汉记·崔篆传》记载,崔篆因不满朝廷决策,“遂投劾归”;《后汉书》亦提到官员“投劾而去”,李贤注解释为“自投其劾状而去”。这反映了古代官员通过自我弹劾实现辞职的制度化行为。

  2. 文学引用
    宋代苏轼在诗作中多次使用该词,如《春菜》中“明年投劾径须归”,以及《自金山放船至焦山》中“行当投劾谢簪组”,均表达归隐之意。


三、结构与词义分析


四、使用场景与文化内涵

  1. 适用情境
    多用于官员因不满政治环境、道德困境或身体原因(如苏轼诗中“齿摇并发脱”)而主动请辞。

  2. 文化意义
    体现了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以及通过自省维护个人节操的态度。


五、现代关联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作为历史词汇,常见于研究古代官制或解读古典文献的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东观汉记》《后汉书》等典籍,或苏轼相关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八关十六子百口卑辞壁虎并重程业彻头饬末蠢类撺鼓儿撺梭当厄刁狡怼笔杜邮亭房俎乏手革然桂魄锅庄杭剧和颂昏婣救过不给克定狼臅膏灵丝镂冰劚雪甿心蒙揜绵绵瓜瓞妙肖命帅迷却眯细密撰强对轻身下气铨席三垣砂碛身名两泰世嗣霜菊书令书劄四通五达讼矢锁事天奬体国经野听真题主土中人亡阙猬奋乌白马角小海瓯校员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