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王聚洲给事》:“吏部不得持,遂除 浙 孙 名,而 富平 再登銓席矣。”
“铨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或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野获编》等明代史料。
铨席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描述评定官员的能力、地位和权力的场合。它有两个重要的含义:
1. 评定官员的能力和资格
2. 官员的职位和地位
铨席的拆分部首是金字部首,意味着与金属、财富和权力有关。它的左边部分是金,“钅”(钁)部,右边部分是典,“典”(八)部。铨席共有11个笔画。
铨席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在古代中国,铨席是指皇帝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选拔官员的过程,以评定他们的能力和资格。同时,铨席也是指官员所拥有的地位和职权。
随着社会的发展,铨席逐渐演变为一种形容词,用来形容任何一种评定能力和权力的过程,如选拔优秀人才或评估某人的职业能力。
铨席的繁体字为「銓席」,书写形状较复杂,相比之下,简体字更为常见。
在古代,铨席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较常见的写法为「銓座」,它与现代写法「铨席」在部首和字形上略有差异,但意义相同,描述的概念相似。
1. 他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了铨席,成为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2. 这种选拔过程借助了多种方式,以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1. 铨选:指通过评定选拔。
2. 席位:指在会议、聚会等场合中的座位。
3. 座次:指按照一定规则确定的人员的座位次序。
近义词:评选、测评、鉴定。
反义词:下放、革职、降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