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rrender;cross over to] 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团,归属对方
(1).投献诚心。 南朝 宋 颜延之 《范连珠》:“盖闻匹夫履顺,则天地不违;一物投诚,则神明可交。” 唐 李商隐 《同州任侍御上崔相公启》:“感恩抚己,誓志投诚,仰维辉光,终赐埏埴。”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八:“ 方务德 侍郎帅 绍兴 赴召,士人 姚某 以书投诚。”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三)》:“我并没有在 吕纯阳 祖师门下投诚过。”
(2).归附,归顺。 清 李渔 《比目鱼·谲计》:“这一省的大小官儿,都知道他有些见识,闻得他降了,自然个个投诚,人人纳欵。”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臺湾 郑克塽 投诚后,设 臺湾 一府。”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有一个 李 伪军的参谋向我投诚。”
“投诚”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主动归顺或归附的行为,通常带有真诚和自愿的意味。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其含义及使用:
核心含义
指原本敌对的一方(如军队、组织或个人)主动向对方表示归顺或归附,强调真诚的意愿。例如,解放战争期间,部分国军将领因局势所迫或认同理念而选择投诚。
历史渊源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宋颜延之的《范连珠》:“一物投诚,则神明可交。”意为即使微小事物若诚心归附,也能与神明相通。
尽管两者均涉及归属关系的转变,但存在显著差异:
军事领域
常见于战争或政治斗争中,如《平定两金川》诗中的“突锋冒烬纷投诚”,描述将士在战火中归顺的情景。
文学与日常用语
也可比喻个人或群体面对困境时主动寻求和解,如清代李渔《比目鱼·谲计》中“人人纳欵投诚”的表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权威辞书(如搜狗百科)或历史文献。
投诚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手」和「言」。其中,「手」是该字的左部首,「言」是右部首。它的结构属于左右结构,即左边是手部首,右边是言部首。
投诚这个词的来源非常有趣。它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当时,大批的叛军或敌人被击败后,会向胜利方投降。为了表示彻底的投降,这些人会举起双手,同时低头说出他们的投降宣言。后来,通过演变和简化,这个词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熟知的「投诚」。
当我们提到「投诚」时,也可以使用「投降」或「臣服」作为它的近义词。而与之相反的词汇是「反抗」或「叛逆」。
在繁体字中,「投诚」的写法和简体字略有不同。繁体字中的「投」由「斗」和「手」组成,底下有一个「又」字;而「诚」则由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组成。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稍有不同。「投」字在古时候写作「投」,由「手」和「殳」构成;而「诚」在古代写作「誠」,由「言」和「成」组成。
在实际用法中,我们可以使用「投诚」来形容某人或某个组织屈服于另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并表达他们的诚意和服从。例如,「那支叛军看到自己的局势绝望后,最终作出了投诚的决定。」这句话描述了叛军因绝望而选择投降。
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些与「投诚」相关的词语。例如,「投降兵」用来形容已经向敌人投降的士兵;「投降声明」用来表示彻底放弃抵抗的正式声明。
总之,「投诚」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它表达了一个人或组织对更强大力量的服从和诚意,同时也可以展示出对抗力量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