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ea] 跳蚤
他会变苍蝇、蚊子、虼蚤。——《西游记》
虼蚤脸儿——好大面皮:虼蚤的脸很小,喻人微言轻,没面子
虼蚤性:比喻暴跳的脾气
跳蚤。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这羊皮袄上不知是虱子也是虼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到了我佛慧眼里头,无论是人,是鸡,是狗,是龟,是鱼,是蛇虫鼠蚁,是蝨子虼蚤,总是一律平等。” 吴组缃 《山洪》十:“被窝里掐死个虼蚤都瞒不的人家!”
虼蚤(gè zǎo)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综合理解:
基本定义与发音
虼蚤是跳蚤的别称,指一类小型寄生性昆虫,体长1-3毫米,无翅、善跳跃,以吸食哺乳动物或鸟类的血液为生。发音为“gè zǎo”,“虼”字不读作“qì”或其他音。
生物学特征
虼蚤体形侧扁,呈深褐或棕黄色,体表坚硬且有密集的鬃毛,可传播鼠疫、斑疹伤寒等疾病。其幼虫呈蛆形,成虫寄生在宿主毛发或衣物中。
成语与比喻义
在汉语中,“虼蚤”常被用作成语,比喻人或事物微不足道、无足轻重。例如形容某人的影响力“如同虼蚤般渺小”。元代戏曲《盆儿鬼》中便有“虼蚤脸儿——好大面皮”的讽刺表达。
文学与文化引用
古典文学中常提及虼蚤,如《西游记》描述妖怪变化为虼蚤的情节,凸显其微小且令人困扰的特性。
总结来看,“虼蚤”既是具体的昆虫名称,也是汉语中用于贬义比喻的生动表达,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如需更详细生物学分类或疾病传播机制,可参考、6、9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