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洛闽的意思、洛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洛闽的解释

洛 学和 闽 学的合称,即 程 朱 理学。 北宋 程颢 、 程颐 为 洛阳 人, 南宋 朱熹 曾侨居、讲学于 福建 ,因有此称。 清 黄宗羲 《复秦灯岩书》:“又言 新安 姚江 为两大宗,学者不宗 洛 闽 ,即宗 姚江 ,不可别自为宗。此亦先生门面之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先师 陈白崖 先生言:‘业师某先生,篤信 洛 闽 ,而不鶩讲学名。’” 章炳麟 《<革命军>序》:“乃如 罗 、 彭 、 邵 、 刘 之伦,皆篤行有道士也。其所操持,不 洛 闽 而 金谿 、 餘姚 。”参见“ 洛学 ”、“ 闽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洛闽是宋明理学中两大重要学派的合称,分别指代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发源于河南洛阳)和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发源于福建)。该词最早见于清代黄宗羲《宋元学案》的学派分类体系,后成为儒学史研究中的常用术语。

从学术内涵看,洛闽学派共同构建了理学的核心体系:

  1. 本体论:主张“理”为宇宙本体,如二程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二程遗书》卷十八);
  2. 心性论: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融合洛学观点,建立“性即理”的修养论;
  3. 方法论:洛学强调“主敬”,闽学发展为“格物致知”的系统认识论。

现代学者陈来在《宋明理学》中指出,洛闽学派的理论整合标志着理学从地域性学说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程朱理学的代称”(第7卷第1132页),《辞海》则注其具有“承续孔孟道统”的学术史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洛闽”是宋代理学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解释

洛闽指洛学与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的学派体系。该名称源于两位理学奠基人的地域关联:

历史背景

  1. 学派传承:二程提出“天理”思想,朱熹进一步系统化,形成“性即理”“格物致知”等理论,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2. 地域影响:清代学者黄宗羲在《复秦灯岩书》中提到,当时学者多宗洛闽或姚江学派(王阳明心学),可见其学术地位。

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如查字典)提到“洛闽”可形容人聪慧机敏,取洛阳与闽地人才辈出之意。但此用法较少见,主流含义仍指向理学学派。

扩展阅读

若需了解程朱理学具体思想(如“存天理灭人欲”),可参考《近思录》《朱子语类》等原著,或查阅哲学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阿马半死不活飙升草荄拆西补东刁带饭银烦殷分别部居风泵凤鸡愤涛贯衆汉礼鹤顶鸟幻景忽闪箭金芥视节死经线脊鳍救转沮解开编嗑口枯鱼之肆牢度玲珑陆衢律学漫天茂猷梦撒寮丁蜢虱免选欧文配方僄勇牵情谦让未遑碁布星罗祈蚕七録人宗瑞竹色寝沈懿石猴鼠姑菽水鼠梓诵观汰侈堂燕温明无旧无新晓的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