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厉地制裁。《史记·酷吏列传》:“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姦吏并侵渔,於是痛绳以罪。”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其本判官及诸州刺史等……但受节将指撝,不惧朝廷典宪,共为蒙蔽,皆合痛绳。” 金 元好问 《登封令薛侯去思颂》:“禁人有犯,薄示之辱,教以改过而已;至於老姦宿恶不可以情用者,深治而痛绳之,终不以为夸也。”
“痛绳”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严厉约束或制裁”。根据《汉语大词典》,该词由“痛”(表程度深、彻底)和“绳”(原指木工取直的墨线,引申为准则、约束)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对错误行为或违法现象采取严格管束,例如:“为政者当痛绳贪腐,以正纲纪。”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中“绳”部记载:“绳,索也,从糸,蝇省声”,本义为绳索,后衍生出“纠正”“法度”等抽象义项,如《史记·乐书》有“王道备,人事浃,而刑罚绳”的用法。结合“痛”的副词性强化功能,“痛绳”一词在明清文献中逐渐形成,如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提及“痛绳赃吏,以儆官邪”。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书面语体,常见于法律、政治语境,近义词包括“严惩”“重责”。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用法需搭配具体对象,强调处置的果断性与严肃性,例如:“司法机关痛绳黑恶势力,维护社会安定。”
“痛绳”是一个汉语成语,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权威来源和文献进行辨析:
根据《史记》《元稹奏状》等古籍记载,“痛绳”原指用严格的法律或制度进行制裁,强调对违法行为的惩戒。例如: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内心痛苦或悲伤”,如失去亲人时的感受。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文献支撑,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需谨慎使用。
“绳”本指木工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度”,“痛”表程度深,组合后强调依标准严惩,而非字面的“痛苦之绳”。
在正式语境或古籍阅读中,应采用“严厉制裁”之义;若遇到现代引申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安宁温泉矲矮白凫邦成鞭责弊久嬖媵餔糟尘障传衣钵鉏镈瑳切刀山剑树答讪钓饵叮叮当当隄塞东窗事发肥遯风末旱田黄鲴鱼恚疾昏胀疆辅讲礼嚼羽精备惊湃锦素激素赍子开启客战跨蹍肋底下插柴量币逻骑虑祸马服莽原没什麽弄法舞文顷间秋娘去本趋末仁参人口税软功睿眷梢子生虎子十总布书案腾播同仇敌慨味外味无完肤下愚谢公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