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地狱酷刑之一。《阿含经·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辩正论》八注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康阿得》:“ 康阿得 死三日……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山剑树,抱赤铜柱。”《敦煌变文集·目连救母变文》:“ 目连 问曰:‘此箇名何地狱?’ 罗察 答言:‘此是刀山剑树地狱。’” 明 袁宏道 《与聂化南书》:“败却铁网,打破铜枷,走出刀山剑树,跳入清凉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
(2).为古代酷刑。《宋史·刘鋹传》:“﹝ 刘鋹 ﹞作烧煑剥剔,刀山剑树之刑,或令罪人鬭虎抵象。”
(3).喻极危险的境地。 清 遯庐 《童子军·谋劫》:“準在明日三更向后,到那刑部衙门里面,把俺 吴先生 从那刀山剑树之中,夺到这化日光天之下便了。”京剧《乌龙院》第四场:“多承 公明 哥哥大恩搭救我等,特地前来相谢,纵然刀山剑树,俺 刘唐 何惧!”
“刀山剑树”是一个汉语成语,详细解释如下:
佛教中的地狱之刑
该词最初源自佛教经典,描述地狱中的酷刑场景。罪人会遭受“刀山”(刀刃密布的山)和“剑树”(利剑交错的树)的折磨。例如《阿含经》提到:“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文献记载
在《太平广记》等古籍中,这一意象被多次引用,如“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进一步强化了其宗教色彩。
比喻残酷的刑罚或险境
除了宗教含义,历史上也用于形容现实中的严刑峻法。例如《宋史·刘鋹传》记载南汉君主使用“刀山剑树之刑”惩罚罪人。
象征极危险的境地
在文学作品中,常借“刀山剑树”表达赴汤蹈火的决心。如京剧《乌龙院》中“纵然刀山剑树,俺刘唐何惧!”。
这一成语通过宗教、历史、文学等渠道融入汉语体系,至今仍用于强调极端艰难或危险的处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太平广记》《阿含经》等古籍来源。
《刀山剑树》是一个成语,形容形势相当严峻、危险重重的情况。
《刀山剑树》的部首拆分为:刀(刂)和山(山),共有9个笔画。
《刀山剑树》来源于唐代白居易的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描述了逆境压力的艰难和危险。后来逐渐演变成成语。
《刀山劍樹》,繁体字中的“树”使用了“樹”的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刀山剑树》的“山”字写作“山”。
他们面临的形势如同《刀山剑树》,前途充满了挑战和危险。
刀树交错、山河破碎、剑拔弩张。
危机四伏、严峻考验。
平和安稳。
爱水缠声仇矛大峨道貌俨然道衢點鋼底老顶包黩财遏云绕梁繁促发语非理飞龙在天工科寡刻海上合伴龁痡汇报胡离介怀谨毛失貌噤哑就餐极重捐闷絶精居国孔修枯槁士冷流令美柳祠龙凤喜烛萌黎名伦明祀墨黥泥窝怒斥平匀蘠蘼青莲朵求仲髯须热闹话舢板山郭申韩市斤适例瞬目説真的抬写阗凑像心像意遐徵邪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