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学博洽,德行美善。《汉书·王吉传》:“左曹 陈咸 荐 骏 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后汉书·寇恂传》:“ 恂 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明史·太祖纪三》:“丁丑,遣人访经明行修之士。”
(2).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汉 辟士四科:德行志节、经明行修、明晓法律、刚毅明勇。” 宋 苏轼 《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奏议》:“其经明行修一科,亦乞详议,早行废罢。”
“经明行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īng míng xíng xiū,其核心含义指通晓经学要旨且品行端正。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义分解
用法与词性
属联合式成语,多作谓语或宾语,用于褒扬德才兼备之人。例如:“太祖遣人访经明行修之士。”。
出处
最早见于《汉书·王吉传》(东汉班固):“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后《三国志·魏书·高柔传》亦引用:“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
历史背景
该成语与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相关,汉代至明清常以“经明行修”作为荐举科目,强调学术造诣与道德操守并重。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与历史典籍。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书》《三国志》等原始文献。
《经明行修》是一个成语,意为通过学习典籍来明智地行动和修身养性。它强调通过研读经典,使自己的行为明智而有道德,从而达到自我修养和提高的目的。
《经明行修》是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经”由竖、一、十、勾四个部首组成,总计七个笔画;“明”由日、口两个部首组成,总计八个笔画;“行”由彳、亍两个部首组成,总计六个笔画;“修”由人、乃两个部首组成,总计九个笔画。
《经明行修》这个成语的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其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学习典籍,使自己的行为明智而有道德,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后来,这句话就被引申为成语《经明行修》。
《经明行修》的繁体写法为「經明行修」。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经明行修》在古代可能呈现为以下形式:
「經」的古体写法为「經」;
「明」的古体写法为「明」;
「行」的古体写法为「行」;
「修」的古体写法为「修」。
1. 他常常阅读名著,经明行修,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2. 她通过阅读各种养生书籍,领悟到经明行修的重要性,因此保持了良好的身体和心态。
组词:经学、明智、行为、修身养性
近义词:读书肆志、明哲保身、行为端正、修身养性
反义词:放任自流、胡乱行动、忽视修身
鼇戴包换逼晚彩物曹掾昌都县赤厄赤糜葱蒙戴匡大宪台兜肚连肠二礼发贵腐蚀剂革风弓足诡乱韩卢逐逡耗误豪幸鸿鶱凤立弘裕驩呼画时借古喻今经筵妓衣沮诽吭声临国领闻镂冰炊砾媢嫉明喻匿报判子蓬首毗貍尀耐潜替楸线曲主让畔三丘鳝羹勝利品神弦曲霜云水蒸气瞬眼硕交天法铜汁万顷违暴问革蚊母树汙闻小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