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明行修的意思、经明行修的详细解释
经明行修的解释
(1).经学博洽,德行美善。《汉书·王吉传》:“左曹 陈咸 荐 骏 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后汉书·寇恂传》:“ 恂 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明史·太祖纪三》:“丁丑,遣人访经明行修之士。”
(2).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汉 辟士四科:德行志节、经明行修、明晓法律、刚毅明勇。” 宋 苏轼 《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奏议》:“其经明行修一科,亦乞详议,早行废罢。”
词语分解
- 经的解释 经 (經) ī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经纱。经线。经纶(.整理过的蚕丝;.喻政治规划)。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 行修的解释 亦作“ 行脩 ”。品行端正。《荀子·致士》:“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汉书·王吉传》:“左曹 陈咸 荐 骏 ( 王骏 )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使一人
专业解析
“经明行修”是一个汉语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用来形容人的学识与品德俱佳。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核心含义
指学问精深通达,品行端正美好。形容人德才兼备,既精通经学典籍,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 经明:指对儒家经典(“经”)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明”),学识渊博。
- 行修:指个人的行为(“行”)经过修养(“修”),品德高尚,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二、 出处与典籍依据
该成语源远流长,多见于古代典籍中评价德才兼备之士:
- 《后汉书·儒林传序》:其中提到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是“经明行修”,即要求被举荐者必须通晓经学且品行端正 。
- 东汉·王充《论衡·程材》:文中以“经明带徒聚众”与“行修荐辟”相对举,强调了“经明”与“行修”是当时士人获得社会认可和仕进的重要途径 。
-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记载高柔上疏建议“宜随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位”,其中“学行”即指“经明行修”所代表的学问与品行 。
三、 用法与语境
- 褒义色彩: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褒扬意味,是对人极高的评价。
- 评价对象:主要用于评价学者、官员或德高望重之人,强调其学术造诣与道德情操的统一。
- 传统价值观体现: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认为真正的学问(经明)最终应落实到个人的道德实践(行修)上。
四、 现代意义
在现代语境中,“经明行修”仍然用来赞誉那些学识渊博且品德高尚的人,尤其在教育界、学术界和文化领域,它代表着一种将知识追求与人格修养完美结合的典范。
五、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经明行修”的词条释义明确为“经学博洽,德行美善”,并引用了《后汉书》等古籍例证。
- 《辞源》(修订本):同样收录该词条,释义为“经学深湛,品行端正”,并指出其作为选举科目名称的历史背景。
- 《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精炼释义“经学深湛,品行端正”,并标注其古代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经明行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īng míng xíng xiū,其核心含义指通晓经学要旨且品行端正。以下是详细解析:
释义与结构
-
词义分解
- 经明:通晓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等典籍,“明”即透彻理解)。
- 行修:品行修养良好(“行”指行为,“修”意为完善、端正)。
联合后形容学识与品德兼备 的人。
-
用法与词性
属联合式成语,多作谓语或宾语,用于褒扬德才兼备之人。例如:“太祖遣人访经明行修之士。”。
历史渊源
-
出处
最早见于《汉书·王吉传》(东汉班固):“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后《三国志·魏书·高柔传》亦引用:“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
-
历史背景
该成语与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相关,汉代至明清常以“经明行修”作为荐举科目,强调学术造诣与道德操守并重。
应用与延伸
- 例句:明代《太祖纪三》载:“丁丑,遣人访经明行修之士。”。
- 近义:德才兼备、品学兼优。
- 现代意义:强调学术能力与道德修养的平衡,适用于教育或人才评价领域。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与历史典籍。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书》《三国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谤怒豹脚悲愁背饥荒菠萝蜜不敢告劳坻崿踌躇不定帱革大小谢大星癫眩谛辨鼎台对言发辫番阴焚弃高年狗仗官势和市浍浚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护向蠽蟧戒期嵇山揩磨夸谭澜汗老实圪蛋老相与镰刀铃子临化郦其麻茶脉理内仪派流屏风马品级披裘负薪惬怀且莫七始求仁得仁日日夜夜説海口讼源探官屠苏王佐才围随五塥赮驳乡树闲厩使仙人摘豆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