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纸。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用故纸糊席曝之,夜乃勿收,令受霜露。”《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箇祇因惜字纸拾得一张故纸,合成一大段佛门中因缘。”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偶於破麓故纸之中检出,淘汰其十二三,存其可观者三百篇。”
(2).指积年的文牍簿册。《北齐书·韩轨传》:“安能作刀笔吏,返披故纸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六科廊章奏》:“此皆积年堆弃残帙、各衙门紧要章奏及四夷番文,共十三万二千餘本……此等无用故纸,正合付一炬。”
(3).指古书旧籍。 宋 杨万里 《题唐德明建一斋》诗:“平生刺头钻故纸,晚知此道无多子。”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诗肠搜苦白头生,故纸尘昏枉乞灵。” 清 黄遵宪 《杂感》诗:“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故纸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层含义:
指代年代久远的纸张、文书或书籍。如《汉语大词典》释义:“旧纸;旧文书或旧书籍。”此义项强调物品的物理属性与历史状态,常见于文献学领域。例如清代文献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批判脱离现实的考据时,曾用“束于不读故纸”形容拘泥古籍的现象。
喻指价值有限的陈旧典籍或脱离实际的理论。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引申义:“借指古旧书籍或内容陈腐的文字材料。”此用法常含批判色彩,如宋代禅宗语录《碧岩录》有“钻故纸”之喻,讽刺拘泥文字而忽视真谛的研习方式。
当代使用中,“故纸堆”成为更常见的固定搭配,特指大量陈旧资料或僵化知识体系。教育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故纸堆”为“成堆的陈旧书籍、资料”,多用于“埋头故纸堆”等表述,暗含脱离现实的贬义倾向。需注意单用“故纸”时易产生歧义,需结合语境判断指古籍实体或象征意义。
权威参考来源
“故纸”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在成语中,“故纸”常比喻过时、陈旧的知识或事物。例如现代汉语中用“故纸堆”形容脱离实际的理论或研究()。
在中医药领域,“故纸”指补骨脂(别名破故纸),具有以下功效:
以上信息综合自古籍、现代词典及中医药研究,完整内容可查看相关来源。
八都纸半牀兵簿撤除趁伴盗法大学独脚戏鹗表恶作发登费手风娇妇言傅奏耕人广潟瓜战鼓吹车横眉竪眼河云回形针奸媚交付脚直警露静温矜谨句留刲股扩容勑葬老积年里闾浏栗鸾鹥罗纸贸售迷方貊泽怒颊贫洁破云乾刘齐衰虬劲热情三十二天沈羲树冠说东忘西厮琅调准铁杆頽乏颓壖邪臣泻邪稀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