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调笑令的意思、调笑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调笑令的解释

(1).词牌名。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单调。分两体:一体为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起句二字重迭。又一体仄韵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的末句二字,为词的首句二字。

(2).曲牌名。属北曲越调。字数与词牌三十八字体相同,用在套曲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调笑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固定词牌名,属于“令曲”范畴,主要用于文人雅士的宴饮娱乐或抒情创作。其名称源于唐代宫廷歌舞中的戏谑性表演形式,后逐渐演变为词牌格式。

词体结构与韵律特征

该词牌通常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押四仄韵、两平韵、两叠韵,句式以“二二三七七六六”排列,具有回环往复的节奏感。例如韦应物《调笑令·胡马》中“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即体现叠句特色。其别名《转应曲》亦源于词中叠句的呼应性特点(参考《唐宋词格律》)。

历史发展与文学价值

据《教坊记》记载,唐代教坊曲目中存在《调笑》曲名,可见其起源于盛唐时期的酒令文化。宋代文人将其雅化,如秦观《调笑令·莺莺》将民间故事融入词作,扩展了该词牌的叙事功能(参考《全宋词》)。明清词学家在《词律》等著作中对其格律进行了系统规范。

代表作品赏析

戴叔伦《调笑令·边草》以“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开篇,通过叠句强化戍边将士的愁苦,被《词综》评为“唐人令词之典范”。该词牌因句式错落有致,兼具音乐性与文学性,成为研究古典诗词格律的重要范本(参考《中国词学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调笑令”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文学体裁和具体语境理解:

一、作为词牌名(主要含义)

  1. 来源与别名
    源于唐代乐府诗,本为六言体,后演变为长短句词牌,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三台令》等。

  2. 词格特点

    • 字数:常见32字(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或38字(需搭配七言古诗)。
    • 押韵:平仄韵交替,三次换韵,第四、五句押平声,其余押仄声。
    • 结构:起句二字重叠,第六句为第五句末二字的倒装,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3. 文学应用
    多用于表达离愁别绪或边塞题材,如戴叔伦的“边草尽来兵老”抒写戍卒孤苦,王建的“春草昭阳路断”暗喻宫怨。


二、作为成语(次要含义)

指以嘲笑、讥讽的言行取乐他人,常见于口语,如“莫要随意调笑令,伤人自尊损德行”。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词作或创作规则,可参考古籍《乐府诗集》或权威诗词解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拜恳姅变吧台比坿镔铁城区出名倅介翠蕤髢髢地坪笃论嘟念萼绿恶言泼语伐荻人俸给富贵不能淫光阴荏苒辜限挥手件子籍馆尽物金针度人继绍赍装句集坎井之鼃梁山泊犂子炉灶麻纱面势潘杨炰燖疲獘蒲苇乾居前涂侨徙卿曹七十钻邱蚓起蛰睿览三成山栖谷饮释缚焚榇首悔霜断司应苏州弹词擡策天人共鉴提牢王僚斡耳朵兀的小国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