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垂貌。《诗·卫风·芄兰》“垂带悸兮” 毛 传:“垂其绅带,悸悸然有节度。” 陆德明 释文:“悸兮,垂貌。”
(2).惶恐貌。 唐 杜甫 《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五:“内则拳拳然事亲如有闕,外则悸悸然求贤如不及。” 唐 孙樵 《出蜀赋》:“心悸悸而程不敢逸兮,徒憭慄而兴嘆。”
“悸悸”是一个汉语叠词,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下垂貌
源自《诗经·卫风·芄兰》“垂带悸兮”的注解,形容物体(如衣带、饰物)下垂时整齐、有节律的状态。例如毛传提到“垂其绅带,悸悸然有节度”,强调下垂时带有节奏感。
惶恐不安貌
在唐代诗文中常见,如杜甫《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中“外则悸悸然求贤如不及”,描述急切而惶惑的心理;孙樵《出蜀赋》亦用“心悸悸”表达内心的惊惧不安。此含义与单字“悸”的本义(因害怕而心跳加速)密切相关。
使用特点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延伸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悸悸,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心跳加快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紧张、害怕、激动或焦虑的情绪下时,心脏会跳动得很快,这种快速且有规律的心跳就被形容为悸悸。
“悸悸”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心”,共有9个笔画。
“悸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荡》中:“悸彼悸心,匪冯其臊。”意为“心跳激动,不因寒冷而止息。”后来,“悸悸”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内心忐忑不安的状态。
繁体字“悸悸”为“懼懼”,拆分部首和笔画保持不变。
在古代,有时也将“悸悸”写作“忌忌”,字形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在等待面试结果的时候心里悸悸不安。
2. 想到要上台演讲,她的心情变得悸悸不宁。
畏悸、悚悚、恐悸、心悸
心慌、心跳加速、紧张
平静、安逸、镇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