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悸悸的意思、悸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悸悸的解释

(1).下垂貌。《诗·卫风·芄兰》“垂带悸兮” 毛 传:“垂其绅带,悸悸然有节度。” 陆德明 释文:“悸兮,垂貌。”

(2).惶恐貌。 唐 杜甫 《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五:“内则拳拳然事亲如有闕,外则悸悸然求贤如不及。” 唐 孙樵 《出蜀赋》:“心悸悸而程不敢逸兮,徒憭慄而兴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悸悸”在汉语中属于叠字形容词,多用于描绘心理或生理上的不安状态。其核心含义指心跳急促、惊恐战栗的样态,常见于文学性表达。以下是基于传统辞书及文献的解析:

一、基本释义

“悸悸”本义为因恐惧、紧张或疾病导致的心跳失常,如《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惊恐而心跳剧烈貌”。该词通过重叠单字“悸”强化情绪表达,与“惶惶”“惴惴”等词构成近义关联。

二、语源与演变

“悸”字最早见于《诗经·卫风·芄兰》中“垂带悸兮”,原指衣带摆动貌,后引申为心跳不宁。《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悸”字,但《玉篇·心部》注“悸,心动也”。至唐宋时期,“悸悸”作为双音词逐渐定型,如《唐宋诗举要》收录诗句“夜闻马嘶晓无迹,悸悸寒心生战栗”。

三、文学应用

古典文学中,“悸悸”常渲染人物惊恐或病态心理。例如《红楼梦》第九十回描写黛玉病重时“心头悸悸如擂鼓”,通过生理反应映射精神煎熬。现当代文学则多用于刻画紧张氛围,如钱钟书《围城》中“他悸悸地等着宣判结果,喉头一阵阵发紧”。

四、近义辨析

与“惶惶”(侧重焦虑)、“惴惴”(强调忧惧)相比,“悸悸”更突出心跳等躯体化症状,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其“兼具心理描写与生理描摹的双重性”。反义词可对应“泰然”“宁谧”等描述平静状态的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悸悸”是一个汉语叠词,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 下垂貌
    源自《诗经·卫风·芄兰》“垂带悸兮”的注解,形容物体(如衣带、饰物)下垂时整齐、有节律的状态。例如毛传提到“垂其绅带,悸悸然有节度”,强调下垂时带有节奏感。

  2. 惶恐不安貌
    在唐代诗文中常见,如杜甫《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中“外则悸悸然求贤如不及”,描述急切而惶惑的心理;孙樵《出蜀赋》亦用“心悸悸”表达内心的惊惧不安。此含义与单字“悸”的本义(因害怕而心跳加速)密切相关。

使用特点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延伸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逼趁避课不良不谋同辞不足取参政残酌嘲摈城建局称谓饬令臭虫单刀道儿大术打浴独体发痒飞地凤驿覆巢毁卵干罢嗥嗥黄宾虹回甘灰炮蹇蹇狡害静治隽秀钜阙扛鼎抃牛空棘恐怕犂鉏僇力孟子朴僿平地楼台黔桂铁路窍诀清弄穷远秋晩人功认识叡镜丧柩上控沈藴霜匏双眼皮颂箫莎草土龙椀茗享年象栉崄澁衔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