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ame thought;same principle]∶同一思想;同一原則
帝王治世,百代同道。——《論衡》
(2) [same pursuit;same line]∶志同道合。亦指志同道合的人
同道中人
(3) [go the same way]∶同路
同道人
(1).同一思想;同一原則。《孟子·離婁下》:“ 孟子 曰:‘ 禹 稷 顔回 同道。’” 朱熹 集注:“聖賢之道,進則救民,退則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漢 王充 《論衡·齊世》:“帝王治世,百代同道。”
(2).行為相同。《孟子·公孫丑上》:“﹝ 公孫丑 ﹞曰:‘ 伯夷 、 伊尹 何如?’﹝ 孟子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 伯夷 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伊尹 也。’”《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 蘇代 對曰﹞今 秦 楚 争彊而公黨於 楚 ,是與 公孫奭 、 甘茂 同道也,公何以異之?”
(3).志同道合。亦指志同道合的人。 唐 張謂 《夜同宴用人字》詩:“平生頗同道,相見日相親。” 唐 李涉 《六歎》詩序:“録之私齋,以示同道。” 宋 歐陽修 《朋黨論》:“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四折:“原來是同道人 楊孝先 。” 王西彥 《古屋》第五部二:“我知道在人生意義上,你我彼此之間的意見很不同,所以必須另求一位同道的人。”
(4).猶同行。行,行業。《七國春秋平話》卷下:“ 孫子 曰:‘看咱同道面,你若肯降我麼?’”《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你兩家同道中又是對手,正好做一對兒夫妻。”
(5).同路。 魯迅 《南腔北調集·<豎琴>前記》:“同路人者……是一時同道的伴侶罷了。”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他同道的一個 俄國 女郎說道:‘可怕得很!可怕得很!’”
"同道"是漢語中承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源概念 指遵循相同道德規範或思想體系的人,源自《論語·為政》"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哲學思想。這種解釋得到《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權威認證,該詞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商務印書館出版。
二、社會應用 在現代語境中,該詞發展出兩種引申義:
三、文化外延 在傳統文化研究中,該詞常與"異道"構成二元對立,反映中國古代的群體認同觀。學者李明在《社會關系詞彙考》中指出,這種對立體系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百家争鳴現象
四、語境特征 其語義強度隨使用場景變化:在學術交流中多體現專業尊重,在民間話語中則側重情感共鳴。這種語用差異在《社會語言學概論》第四章有詳細論述
“同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思想或原則一緻
指遵循相同的理念或準則。例如“帝王治世,百代同道”(出自《論衡》),強調治理原則的統一性。
行為方式相同
表示行動上具有相似性,如“禹稷顔回同道”(《孟子》),體現不同人物在行為上的共通性。
志同道合的人
指志向、理念相投的群體。例如“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歐陽修《朋黨論》),或現代用法“同道中人”。
同行或同行業
可指同一職業領域的人,如“猶同行,行,行業”。
同路而行
字面意義上的“同路”,如“同道人”表示一起行走的人。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引用與現代用法,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論衡》《孟子》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安土重居不少不識起倒吃碰沖弱淬浴大惡攧屑貂蟬滿座動躍短距離多哥惡習風俗人情風鐵圪墶過晤駭驷悍吏挾藏嘉澍進餐金船金銀花露進帳酒棗,酒棗兒枸橼可敦良蜩六先生羅浮客洛學鹿竹妙墨南嶽溺女排駕畔岸捧心偏廠強顔歡笑清昶雀瓦屈枉日側乳粟升堂疏傑贖解樹萱綀衣貪賴裼衣外傷無勌誣濫五嶽丈人香水溪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