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引的意思、边引的详细解释
边引的解释
旧时官府发给盐商、茶商等在边地经商的凭证。 明 卢象昇 《密陈边计疏》:“除内庭区画措办外,所不足者,莫若起废弁,召商贾,开事例,中边引,通马市以充之。”《明史·食货志四》:“於是姦人专以收买边引为事,名曰囤户,告掣 河 盐,坐规厚利。”《清史稿·食货志五》:“ 四川 有腹引、边引、土引之分。腹引行内地,边引行边地,土引行土司。”
词语分解
- 边的解释 边 (邊) ā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边缘。边沿。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等边三角形。 旁侧,近旁:身边。边锋。 方面:边干(刵
- 引的解释 引 ǐ 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 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退却:引退。引避。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
网络扩展解释
“边引”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用于明清时期的经济制度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边引指旧时官府颁发给盐商、茶商等商人在边疆地区经商的官方凭证。这种凭证是政府管控边境贸易的重要手段,通过发放边引,朝廷可以规范税收并限制走私。
二、历史背景与分类
-
用途与地区划分
- 在清代四川地区,茶引分为三种:腹引(内地使用)、边引(边疆地区使用)、土引(土司属地使用)。例如,边引专门用于行销茶叶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盐商若需在边境贩盐,也需先取得边引,否则视为非法。
-
制度演变
- 明代已出现边引制度,如《明史·食货志》记载,商人通过囤积边引牟利,导致朝廷加强管控。
- 清代进一步细化分类,并明确不同引证的适用范围,以维护边疆经济秩序。
三、相关文献记载
- 《清史稿·食货志》提到:“四川有腹引、边引、土引之分……边引行边地。”
- 明代卢象昇在奏疏中提及通过“中边引”补充军需,说明其经济与军事的双重作用。
四、补充说明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边引”解释为“边界引起纷争”的成语,但此说法未在其他权威历史文献中得到印证,可能为误读。主流定义仍以官府凭证为核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茶引、盐引的具体运作,可参考《明史》《清史稿》相关章节或经济史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边引(biān yǐn)这个词是指在涉及到文章、论文或其他资料时,引用、援引或引述他人的观点、文字或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论证。
下面是对边引的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部首:辶(走之辶)
- 笔画:10画
来源:
边引一词是由“边”和“引”两个字组成的,其中“边”表示边界、界限,而“引”的意思是引导、引用。结合起来,边引表明了通过引用他人观点来界定自己的论述边界。
繁体:
邊引
古时候汉字写法:
边引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部分字形有所变化。
例句:
- 在我的论文中,我使用了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边引。
- 他在演讲中边引了几个重要的统计数据,以加强他的观点。
- 为了支持我的观点,我在报告中使用了多个作者的边引。
组词:
- 引证:指通过引用他人的观点或文字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 引述:表示引用别人的话或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近义词:
- 引用、引证、援引
反义词:
- 直接陈述、自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