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体知的意思、体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体知的解释

体察了解。《后汉书·律历志上》:“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6*能辨清浊者遂絶。”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就禄》:“因奸相招赘不从,改调 潮阳 ,意欲陷害,后因朝廷体知处事能为,持心公正,陞任 吉安 知府。”《水浒传》第十三回:“体知 东溪村 山上有株大红叶树,别处皆无。你们众人採几片来县里呈纳,方表你们曾巡到那里。”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体知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体知”是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典籍用例及哲学内涵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一、字义分解与基础释义

“体”本义指人的身躯(《说文解字》:“体,总十二属也”),引申为亲身实践、整体把握;“知”意为认知、知晓(《玉篇》:“知,识也”)。二字结合指:

通过亲身实践与内在体验获得真知,强调认知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统一,区别于纯粹的理论推演或感官观察。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体知”词条释义。


二、哲学语境中的深层意涵

在宋明理学中,“体知”发展为重要的认识论概念:

  1. 程朱学派:朱熹提出“格物致知”需“即物穷理”,但终极真理需“反躬体认”(《朱子语类》卷十八),主张将客观知识内化为主体生命体验。
  2. 心学传统: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真知”必以“体察”为根基(《传习录》),如体知“孝道”需亲身践行孝行而非空谈理论。

    来源: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三章对“体知”的诠释。


三、典籍用例佐证


“体知”的核心在于:知识获取需经由主体生命的内在浸润与实践参与,最终达成主客融贯的觉悟境界。这一概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知行相须”“天人合一”的思维特质。

网络扩展解释

“体知”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通过亲身体验或实践来体察、了解事物。例如《后汉书》中的“心达者体知而无师”,强调无需外在教导即可通过内在领悟获得知识。古典文献如《水浒传》也用到该词,如“体知东溪村山上有株大红叶树”,表示通过实地调查获知信息。

  2. 哲学内涵(儒家传统)
    在儒学语境中,“体知”被杜维明发展为一种特殊认知方式,与“德性之知”相关联。其特点包括:

    • 整体性:融合身体感知与心灵领悟(如《荆钗记》中官员因“处事能为”被朝廷体知升迁);
    • 实践性:需通过修身、践行来实现认知,如《律历志》所述音律需“体知”而非书面学习;
    • 伦理导向:区别于单纯感官的“闻见之知”,强调道德内化过程。
  3. 现代学术延伸
    当代研究将“体知”与西方“具身认知”理论对比,指出其超越单纯经验回归的特点,表现为:

    • 身体作为认知主体而非工具;
    • 认知过程伴随生命体验(如音乐教育中强调肢体感知与乐理结合)。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需实践验证的认知(如科研调查)、道德修养过程或艺术教育领域。例如:“非遗技艺传承需体知而非单纯理论讲解。”

别人正在浏览...

哀筝百依百从包工愎很逼疽疽碧桐杯不早当晩惨号绸子耽道丹爓盗截登游调职反码翻然改悔烽师干柘海术话篓子惶惶不安环深回嗔作喜婚外情火甲检裁借路急景决命争首礼赗李衡奴礼赏落槌卖懒马蜞名我固当木简披文翘板清节弱甲三重门沙弥髾发省改慎刑士伍疏拙司辰祀舍遂威天恩祖德苕递头槎托子土壤母质土硝尾生涴漫鲜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