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士伍的意思、士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士伍的解释

亦作“ 士五 ”。士卒。引申指军队。 睡虎地 秦 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除佐必当壮以上,毋除士五新傅。”《史记·秦本纪》:“五十年十月, 武安君 白起 有罪,为士伍,迁 阴密 。”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尝有爵而以罪夺爵,皆称士伍。”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成德军节度使制》:“﹝ 牛元翼 ﹞忠孝谨廉,慈仁和惠,爱养士伍,均如鳲鳩,镇之三军,争在麾下。”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四折:“你道是位列三台,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丞相府气昂昂,覰的我元帅衙门,无过是点些士伍,排些刀仗,与文臣本不同行。”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而军兴以来,沿 江 城镇亦惟 宜昌 为最完善。论者既服 唐君 之智勇,而诸谊士乘时赴机,迫不容瞬,其伟识强力,抑岂寻常士伍所能仰企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士伍"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称谓词,具有两层核心含义:

一、军事组织单位 指代古代军队编制中的基础作战群体,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按《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本义为"五人为伍,百人为士",体现早期军事编队制度。《史记·秦本纪》记载商鞅变法时"令民为士伍",反映其作为军队基层建制的历史功能。这种军事组织结构至汉代仍沿用,见于《汉书·刑法志》关于戍卒编制的记载。

二、特殊户籍身份 秦汉时期演变为特定的社会身份标识。据《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显示,该词指被剥夺爵位但仍保留自由民身份的群体。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周礼注疏》中阐释:"士伍谓无爵者",表明其作为庶民阶层的法律地位。唐代律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进一步说明该群体需承担徭役赋税,但不可任官职的行政限制。

该词汇在《资治通鉴》等史籍中高频出现,成为研究古代军制与社会分层的重要术语。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仅存于历史文献与相关学术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士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士伍”读作shì wǔ,由“士”(士兵)和“伍”(队伍)组成,字面意为士兵组成的队伍,泛指军队或士兵群体。该词在秦汉时期尤为常见,常与军事或刑罚制度相关。


二、历史来源与用法

  1. 军事含义
    在秦代法律文献(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士伍”指代普通士卒,例如《秦律十八种·内史杂》提到“毋除士五新傅”,即不任命新登记的青年为士伍。

  2. 刑罚制度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安君白起因罪被贬为“士伍”,裴骃集解引如淳注:“尝有爵而以罪夺爵,皆称士伍。”此处指因罪被剥夺爵位的人,需编入军队或服兵役。

  3. 引申含义
    唐代元稹《授牛元翼成德军节度使制》中,用“士伍”代指军队的统称,强调对士兵的管理与领导。


三、相关说明


四、总结

“士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

  1. 普通士兵或军队(秦汉常用);
  2. 被剥夺爵位者(特指刑罚制度中的身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史记》或睡虎地秦简),可参考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昂扬伴奏葆卫北部湾兵簿不理睬裁刀唱白脸猖猾昌阳插状称首吃租翠舘村田乐嘀哩咕噜对枰哆啰呢发蒙解惑方剂肺腹风制嘎巴溜脆謌诗拱动亨饪互相标榜骄恣金册金柑经板聚变谲戾钜坊口器廥廪连流曼殊髦儿班佞枝暖匣攀弄切促邱嫂奇志热忽辣塞下实蕃有徒失国束之高阁夙好台门谈天说地调三窝四土壤空气玩儿不转文彩稳浃相佑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