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拙”。1.粗疏笨拙;粗略拙劣。《韩非子·难四》:“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 唐 成玄英 《<庄子>序》:“依 子玄 所注三十篇,輒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復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跡指归。” 金 王若虚 《文辨一》:“ 迁 文虽奇,疎拙亦多,不必皆可取也。” 王统照 《<短篇小说选集>序言》:“对社会生活的经历与认识的浮浅,思想的薄弱,想像力的欠缺,文词的疏拙,在这里不必一一具述。”
(2).懒散笨拙。 唐 罗隐 《寄许融》诗:“多病仍疏拙,唯君与我同。” 宋 苏舜钦 《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古人负才业,未必为世用;吾儕性疎拙,摈弃安足痛。” 明 刘基 《谢恩表》:“臣 基 一介愚庸,生长南裔,疎拙无似。”
“疏拙”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疏”和“拙”两个语素构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解释,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基本含义
语素拆分
现多用于文学或正式文本,如王统照序言“文词疏拙”,当代可形容技术粗糙或性格散漫。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详细出处,可参考、5提供的文献来源。
疏拙是一个形容词,指的是行动、表达或思维等方面的笨拙、不灵活或者不熟练。一个疏拙的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可能会显得缺乏灵巧和技巧。
疏拙的拆分部首是⺍(勹)和手,共有9个笔画。
疏拙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秋水》:“尸子疏拙,走芸不及。”这里的“尸子”指的是尸子山(今河南省南阳市),其与人事相去甚远,形容山的疏拙。后来衍生为形容人的缺乏敏捷和灵活。
疏拙的繁体写法是「疎拙」。
在古代,疏拙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疏拙的写法为「疎拙」。古时候关于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但字义相同。
1. 他没有经过训练,所以在跳舞时显得十分疏拙。 2. 她对技术不熟悉,所以在操作电脑时显得有些疏拙。 3. 老师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如何克服疏拙,提高技能。
组词:疏忽、疏远、疏通、呆板
近义词:笨拙、不灵巧、拙劣、稚拙
反义词:灵巧、熟练、敏捷、聪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