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切实而简要。《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 孔颖达 疏:“为政贵在有常,言辞尚其体实要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 尼父 陈训,恶乎异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近代诸露布,大抵皆张皇国威,广谈帝德,动逾数千字,其能体要不烦者,鲜云。”
(2).大体;纲要。 汉 荀悦 《汉纪·后序》:“於是乃作考旧,通达体要,以述《汉纪》。”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执政乃始奉詔拜翰林学士承旨。问治道体要,公以简易诚明为对。” 清 方苞 《书<汉书·霍光传>后》:“《班史》义法,视 子长 少漫矣,然尚能识其体要。”
(3).体统;体制。《宋书·沉攸之传》:“﹝ 攸之 ﹞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凌侮士大夫。’”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辅黄图》:“以 长乐 、 未央 、 建章 、 北宫 、 甘泉宫 为纲,而以其中宫室臺殿为目,甚得体要。”
(4).谓领悟要旨。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体要”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其解释可综合古典文献和现代用法如下:
切实而简要
源自《尚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指言辞应简明扼要且切中实质。这一用法在文学批评中尤为常见,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贵乎体要”,反对冗杂。
大体与纲要
指事物的核心内容或关键框架。例如汉荀悦《汉纪》提到“通连体要”,即通过纲要梳理历史。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抓住重点”,如企业管理需把握“体要”。
体制与体统
用于描述制度或规范,如《宋书》中批评“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指不符合体制。
领悟要旨
强调对核心思想的把握,如清代方苞评价《汉书》时称其“识其体要”。
作为成语时,“体要”多指事物的本质或关键部分,例如:“写作需紧扣体要,避免赘述”。
该词兼具古典性与实用性,既可指形式上的简明扼要(如公文、文学),也可指内容上的核心框架(如管理、学术)。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体要》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某个事物或文本的结构、内容或要点。
《体要》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和“肉”,共计8个笔画。
《体要》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京师见闻征记》,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流行起来。
在繁体字中,《体要》的写法没有变化。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在形状上与现代有所不同。而《体要》一词的古时候写法与现代相似,只是字形略有差异。
他的演讲很精彩,简明扼要地传达了整个报告的《体要》。
体系、要求、体悟、要素、体验。
概要、摘要、大纲、要点。
详述、详细、展开、细节。
黯暧阿丘不夜侯长恨朝命筹历楚楚不凡达本弹腿倒置大气环流得政调笙东山意顿曲阨巷肥腥烽砦附尾宫襜管束国司空横行公子欢期恚刀伙伴江皋角发金褭蹄口臭陵风龙虎山鹿皮公緑水青山劈画遣将调兵千千饭棨传顷日裘带畦宗郎君群蚁附膻热呼呼蒻笠省耗驷乘岁路填街条鞭法髫鬌通藉涂歌巷舞涂龟驮负往牍卧瓜香球翛如消颓枭心鹤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