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得的意思、苟得的详细解释
苟得的解释
不当得而得。《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 孔颖达 疏:“非义而取,谓之苟得。”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九:“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清 黄鷟来 《咏怀》之九:“小人务苟得,君子信艰贞。”
词语分解
- 苟的解释 苟 ǒ 姑且,暂且:苟安。苟延残喘。苟且。 马虎,随便:苟得。苟合。不敢苟同。 如果,假使:苟非其人。“苟富贵,无相忘”。 姓。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得的解释 得 é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适合:得劲。得当(刵 )。得法。得体。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
专业解析
“苟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含义带有特定的道德评判色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或指不应得而勉强求得的东西。它强调所得之物非由正道而来,常含有贬义,暗示行为违背道义或准则。
- 苟:在此意为苟且、随便、不严肃、不正当。
- 得:获得、得到。
- 苟得:合起来即指“苟且获得”、“不当得而得”。
二、引申与强调
- 强调手段的非正当性:重点不在于“得到”本身,而在于得到的方式是苟且的、不正当的、违背原则的。例如通过欺骗、钻营、放弃原则、牺牲尊严等方式获得。
- 蕴含道德批判:使用该词通常带有对获取方式的否定和批评,认为这种行为缺乏操守或气节。
- 与“义”相对:常出现在与“义”对比的语境中,突出在道义和利益之间的选择。最经典的例子是《孟子》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三、语体与使用
- 语体特征:属于书面语、文言词汇,在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
- 常见语境:多出现在讨论道德、气节、取舍的论述中,或引用古代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时。
四、经典用例
最著名的出处是《孟子·告子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释义: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本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即“义”),所以我不会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即“不为苟得”);死亡本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甚的东西(即“不义”),所以有的祸患(即使导致死亡)我也不会躲避。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对“苟得”的释义明确指向“不当得而得之”,并引用了《孟子》作为书证。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释义为“苟且求得。指苟且求得利益或生存”,同样以《孟子·告子上》为例句。
- 《孟子正义》(焦循撰,中华书局点校本):对《孟子·告子上》原文的权威注释,详细阐释了“不为苟得”的含义,强调在“生”与“义”冲突时,不苟且偷生是坚守道义的表现。
网络扩展解释
“苟得”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描述通过不正当或勉强的方式获得利益或结果,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苟得”由“苟”和“得”构成:
- 苟:本义为草率、不认真(),引申为“苟且”或“勉强”,指不遵循道义或原则的行为。
- 得:表示获得、取得。
组合后意为“以不正当手段勉强获得”,强调所得之物的非正当性()。
二、使用场景与感情色彩
- 贬义用法:多用于批评通过不光彩手段(如贪图小利、违背原则)获取利益的行为。例如《礼记》中提到“临财毋苟得”,即告诫人们面对财物不可妄取()。
- 文学引用:杜甫诗句“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讽刺了世人推崇不当所得的价值观()。
三、延伸理解
该词隐含对道义和原则的重视,常与“君子信艰贞”等表达形成对比,凸显坚守节操与苟且获利之间的对立()。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礼记》《前出塞》等古典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败悔並然逼束布袋和尚不遑宁处谗诋成功率独立宣言访事员非量封戎公案学共轨宫籍观鼎画院虺皮魂不著体甲克镜匳酒店积薪厝火积休距难扣盘扪龠跨下桥窥见扩孔兰交老鵵癃閟镂簋朱绂麻股氓蚩密发末富蹑失纽结葩瑵偏醒便言强制认亏人身攻击戎门丧谤神崖蹋翅恬不知怪舚舑通线晚爷稳记文天祥文绉绉厦门响当当先意希旨谢家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