绨椠的意思、绨椠的详细解释
绨椠的解释
供书写用的丝织物和木版片。指书册。《晋书·文苑传序》:“ 西都 贾 马 耀灵蛇於掌握, 东汉 班 张 发雕龙於綈槧。”
词语分解
- 绨的解释 绨 (綈) í 光滑厚实的丝织品:绨袍。 绨 (綈) ì 比绸子厚实而粗糙的纺织品,用丝做经,用棉线做纬:线绨。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椠的解释 椠 (槧) à 古代以木削成用作书写的版片。 简札,书信。 书的刻本:椠本。古椠。宋椠。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绨椠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础释义
“绨椠”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绨”和“椠”二字组成:
- 绨(tí):指厚实平滑的丝织物,古时多用于书写或包裹重要文书。《说文解字》释为“厚缯”,即质地细密的丝织品。
- 椠(qiàn):指未经书写的木简或书版,后引申为书籍、文稿。《释名·释书契》载:“椠,版之长三尺者也”,是古代书写载体的代称。
合义:“绨椠”泛指用丝帛包裹的书简或典籍,特指珍贵文献的装帧形式,强调其材质与内容的双重价值。
二、字源与文化内涵
- 材质象征:
- “绨”为丝织品,凸显古代文献载体的华贵与耐久性,常见于宫廷或重要文书保存。
- “椠”作为书写载体,体现先秦至汉代的简牍文化,如《论衡·量知》载“断木为椠”,反映早期书籍形态。
- 引申意义:
- 文献代称: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以“绨椠”喻指传世典籍。
- 文化传承:象征知识载体的物质形式与精神内涵结合,如《汉书·张安世传》提及“绨帙”(丝帛书衣)的保管传统。
三、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绨椠”为“古代书籍的代称”,释义强调其丝帛与木简结合的特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 《古代汉语词典》:释“椠”为书版,引《西京杂记》扬雄“怀铅提椠”之典,佐证其书写工具属性(商务印书馆,2014)。
四、现代应用与学术价值
该词现今多见于古籍研究、文献学领域,例如:
- 考据学中分析“绨椠制度”,探讨古代书籍装帧演变;
- 文史著作引用时,作为典雅用语增强文本的历史厚重感(如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注:因“绨椠”属生僻古语,现代词典收录有限,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释名》等权威来源,未附链接处均基于实体辞书及学术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绨椠”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拼音:tí qiàn
释义:指供书写用的丝织物和木版片,代指书册。
分解释义:
- 绨:古代一种厚实光滑的丝织品,常用于书写(如帛书)。
- 椠:未经书写的木简或书版,后引申为书籍、刻本。
历史背景:
在古代,书写材料经历了从竹简、木牍到帛、纸的演变。“绨椠”一词中的“绨”代表丝帛类书写载体,“椠”则指木制简牍,两者结合泛指早期的书籍或文书形式,常见于文献中对典籍的雅称。
应用场景: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用于描述古代文献或书册。
别人正在浏览...
长沮长崎持衡从横大余帝策东圊多媒体系统恩戚奉公如法风烈风形附白府帑各剌剌关系学耗斁黑头虫红丝研后合荒亲槥车惑溺徼捕掎夺节离桀竖辑佚累教不改乐节漏滴论用麻紧麻绦媚川都暮夜牛轭清谧清省白浄卿事寮青乌说囚禁趋准仁人君子辱害若其赡田时称使属疏不破注说话中间疏析酸悲随珠荆玉瘫废添油加醋退却现金帐涎利絃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