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府帑的意思、府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府帑的解释

国库。《汉书·匈奴传下》:“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颜师古 注:“府,物之所聚也;帑,藏金帛之所也。”《南齐书·东昏侯纪》:“府帑既竭,肆夺市道,工商裨贩,行号道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府帑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国家财政储备或国库资金,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义解析与核心释义

  1. 单字溯源
    • 府:本义指储藏财物或文书的处所,引申为官署、国库。《说文解字》释为“文书藏也”,后专指国家财政机构(如“少府”)。
    • 帑:原指藏金帛的库房(《说文》:“金帛所藏也”),后直接代指国库钱财,如“帑银”“帑藏”。

      合成词义:两字同义复用,强调国家财政储备的核心库藏,特指中央政权直接掌控的货币与物资储备。

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运用

  1. 财政管理象征

    古代文献中“府帑”常与国家经济状况关联,如:

    • 充盈状态:形容国力强盛(例:“府帑充溢,贯朽粟陈”);
    • 匮乏状态:反映财政危机(例:“府帑虚竭,百姓疲敝”)。
  2. 政策关联性

    多见于经济政策论述,如《汉书·食货志》载贾谊谏言:“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其中“公私之积”即涵盖府帑储备,凸显其治国安邦的关键作用。

三、权威典籍例证

  1. 《汉书·食货志》(东汉班固)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府帑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此处以“府帑”与“太仓”对举,分指货币与粮食储备,展现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2. 《盐铁论·力耕》(西汉桓宽)

    “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赖府帑之积,后以振赡。”

    说明府帑在赈灾济民中的核心职能。

四、语义演变与现代关联

虽现代行政术语多用“国库”“财政资金”,但“府帑”仍活跃于历史研究、古文解读及文化论述中,成为观察古代经济制度的标志性词汇。其构词逻辑(“府”+“帑”)亦印证汉语复合词通过同义强化表达专业概念的规律。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府帑”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详细解释

  1. 历史文献例证:

    • 《汉书·匈奴传下》记载:“虚费府帑”,指耗费国库钱财。
    • 《后汉书·宦者传》提到“府帑空虚”,描述东汉末年国库财政匮乏的状态。
    • 《南齐书·东昏侯纪》用“府帑既竭”反映国库枯竭引发的社会动荡。
  2.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古代政治、经济类文献,讨论国家财政收支、赋税政策或官员治理成效。
    •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研究或文言文教学。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财政术语,可查阅《汉书》《后汉书》等史书原文,或参考权威汉语词典(如汉典、查字典)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败服编置碧绒绒柴禾赤鯶重演床闼赐酺打赤脚褡护当家立纪大婶敌特抵巇对白放翁词分秒必争公办贡荐裹梅花海薻横闹合手昏迷不省解恨济胜资旧典炕梢拷问硠磕憀慄六采柳幄伦鉴緑衫马口柴梅飇寐鱼靡薄牛骥同槽芘乘前臼齿倾杯请托七色板鋭情如蚁慕膻三姑仕道输挽睢盱螳臂当车怗然听伺吞服娃娃亲伪笋显着嶰谿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