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南汉 刘鋹 据 岭 南,于 海门镇 置兵八千人,专以采珠为事,号为“媚川都”。至 宋 开宝 五年诏罢置。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 艺祖 废‘媚川都’,黥其壮者为军,老者放归田里。”参阅《文献通考·征榷五》。
“媚川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其核心职能与采珠活动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媚川都”为南汉后主刘鋹在位期间(约958-971年)在岭南地区设置的官方采珠组织,驻扎于海门镇(今广东沿海一带),配备士兵八千人,专门负责深海珍珠的采集。
历史背景与运作方式
南汉政权依托岭南沿海的地理优势,将珍珠作为重要经济资源。采珠士兵需潜入深海,作业风险极高,侧面反映了当时对奢侈品的需求及统治者对资源的垄断控制。该机构名称中的“媚川”可能暗喻对江河(或海洋)的“取悦”,以祈求采珠顺利。
废止与后续影响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废除“媚川都”,并将壮年士兵编入军队,年长者遣返归田。这一举措既削弱了南汉残余势力,也缓解了因强制采珠引发的社会矛盾。
评价:媚川都的存续体现了古代政权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手段,其严酷的采珠方式成为后世批判暴政的例证(如《渑水燕谈录》等文献记载)。
《媚川都》这个词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意指某地景色优美,令人着迷追求。它包含了媚、川和都三个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部首和笔画。
媚(mèi):部首女,总笔画11
川(chuān):部首巛,总笔画3
都(dū):部首阝,总笔画8
《媚川都》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唐代白居易的《琴曲歌辞•咏怀》诗中:“借问媚川都,何似在君庐。千峰饶素髮,一水抱青蒲。蝴蝶飞中树,花丛鸣急鱼。”这句诗形容了一个美丽的景色,因而成为了后来形容景色优美的成语。
媚川都(繁体字:媚川都),与简体字一样,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康熙字典》中收录的古文字形为:媚(妹)川都(斿),显示出古时候的字形与现在稍有不同。
他们来到了那座深山老林,眼前的美景实在是媚川都,令人陶醉。
媚媚巴巴、媚人心扉、川流不息、川江水网、都市繁忙、都市化进程
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令人心醉、宜人的景色
凄凉、荒凉、怪诞、丑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