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廷杖的意思、廷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廷杖的解释

[flog a stateman at court] 帝王在朝廷上杖责臣子

详细解释

明 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杖责朝臣于殿阶下,至有当廷被杖死者。《明史·刑法志三》:“刑法有创之自 明 、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明 朱国桢 《涌幢小品·廷杖》:“ 成化 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牀数月,而后得愈。 正德 初年,逆 瑾 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清 钱谦益 《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管公行状》:“臣以为不除言官之廷杖,言路终不得而开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廷杖是中国古代一种针对官员的公开体罚制度,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廷杖指在朝廷上当众用杖责打臣子的刑罚,由帝王直接下令执行,兼具肉体惩罚与精神羞辱的双重性质。其名称中“廷”指朝廷,“杖”为刑具(竹、木制长棍),常见于明清时期。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类似刑罚,东汉明帝已有“鞭杖”记载。
  2. 制度化:明朝将其发展为固定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与锦衣卫体系结合,形成程序化执行规则。
  3. 典型时期:秦朝大规模应用(如贪污者鞭三百),明清达到顶峰,甚至出现当廷杖毙案例。

三、执行方式

四、目的与影响

  1. 政治功能:
    • 震慑官员:通过公开羞辱维护皇权绝对权威。
    • 快速惩戒:成本低、见效快,适用于贪污、谏言过激等行为。
  2. 社会效应:
    • 正面:短期内遏制犯罪,维护秩序。
    • 负面:导致官员消极避世,助长宦官专权,破坏司法体系。

五、历史评价

虽在封建时期具有特定合理性,但因其残酷性(如记载“恶化人权问题”)逐渐被摒弃。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专制皇权的极端体现,与当代法治精神相悖。

补充:明代著名案例包括正德十四年“谏南巡”事件中一次性廷杖146人,死亡11人。

网络扩展解释二

廷杖

廷杖是指在古代中国官府审判时,对犯有轻罪的人进行体罚的一种方式。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廷:广(宀)+ 廴(之)

杖:木(木)+ 丈(单)

廷杖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式,用于对轻罪犯进行体罚惩罚。

在繁体中,廷杖这个词的写法是「廳杖」。

在古代,廷杖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一样,其写法有时会使用旧字形,如「廳」的写法也可见于古代文献。这些变体写法仍然指代着同样的刑罚方式。

以下是一个例句展示廷杖这个词的用法:

他因为犯了轻罪,在府堂上被判处廷杖。

廷杖可以作为动词或名词在句子中使用。

组词:廷除(清除官职)、廷诘(官员质问)、廷询(官员询问)、廷召(官府召唤)、廷讯(官员审问)、廷辞(官员辞职)。

近义词:鞭刑、笞刑、杖刑。

反义词:宽大、放过。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