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浦口的意思、湓浦口的详细解释
湓浦口的解释
湓水 流至 长江 入口处。在 江西省 九江市 西。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序:“ 元和 十年,予左迁 九江郡 司马。明年秋,送客 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词语分解
- 湓的解释 湓 é 〔湓水〕今中国江西省龙开河的古称。 水等向上涌:河水湓溢。热血湓涌。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浦口的解释 小河入江之处。 南朝 梁 何逊 《夜梦故人》诗:“浦口望斜月,洲外闻长风。” 北周 庾信 《画屏风》诗之十二:“平沙临浦口,高柳对楼前。” 唐 王昌龄 《采莲曲》之一:“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
专业解析
湓浦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与文化内涵的古地名,现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字义解析
-
湓(Pén)
- 本义指水势汹涌漫溢,如《说文解字》释:“湓,水涌也。”后引申为河流名称,即“湓水”(今名龙开河),发源于江西瑞昌,流经九江。
-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疏本。
-
浦(Pǔ)
- 指江河入海的河口或支流汇入干流处,亦泛指水滨。如《玉篇》释:“浦,水滨也。”
- 来源:南朝顾野王《玉篇》。
-
口(Kǒu)
- 指水流交汇处或渡口,如《汉书·地理志》中“河口”“江口”均指水道要冲。
二、地理与历史含义
湓浦口特指唐代九江(今江西九江市)境内湓水汇入长江的河口,为古代水路交通要冲。其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唐代因白居易《琵琶行》名句“住近湓江地低湿”而广为人知。
- 具体位置:据《水经注》载,湓水自南向北流,于九江城西注入长江,形成重要渡口。
- 来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九》;《旧唐书·地理志》。
三、文学与文化意象
湓浦口因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等诗句成为文人墨客寄托羁旅愁思的经典意象,象征贬谪漂泊之地。
- 例证: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
- 来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现代遗存与考证
今江西九江市西仍有“湓浦路”等地名遗存,学者据《九江府志》及考古成果,推定古湓浦口位于今九江市浔阳区龙开河故道与长江交汇处。
- 来源:清代《九江府志》;九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九江市志》。
参考文献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 《水经注疏》(杨守敬、熊会贞,科学出版社)
- 《汉书·地理志》(班固,中华书局点校本)
- 《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 《九江市志》(九江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出版社)
注:文献来源均标注权威出版社版本,部分古籍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点击访问)或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点击访问)在线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湓浦口”是一个具有地理和文学双重背景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湓浦口(拼音:pén pǔ kǒu)指湓水(今江西省九江市龙开河的古称)汇入长江的入口处,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西侧。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序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二、地理背景
- 湓水:古河流名,现称龙开河,发源于江西瑞昌清湓山,流经九江市西,最终注入长江。
- 位置:湓浦口是古代九江的重要渡口,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成为诗文中的常见意象。
三、文学意义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及湓浦口,赋予其离别与感伤的象征意义。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场景即发生于此,使这一地名成为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符号。
四、其他说明
- 部分网络资料提到“湓浦口”引申为“口才出众”之意(如湖北宜昌湓浦镇方言特色),但此解释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
- 需注意与“湓口”(浙江、江苏等地的小河入海口)区分,二者地理位置不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琵琶行》相关注解或九江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览...
拜金宝床别途宾商柏林采名谗客巉屼尘屑垂螺辍学辏拢对比效应阿弥饭鼓饭槃皋浒钩铬勾括还都河津花根本艳毁讟剪刻坚执贱职积伶矜纳科教兴国苦蘵莱朱劳方类义六街三市礼章论议难于上青天排科蒲桃酒敲捣覃爱青鸳瓦秦妍裘皮圈椅桡动脉叡略蛇钻窟洞蛇知道誓状手册首望水碧山青嗣皇厮赖腾矫体埶土训问龟先敺瑕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