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次著录之文。《后汉书·祭祀志上》:“曾谓 泰山 不如 林放 ,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録!”
(2).编集著录。《南史·孔休源传》:“时 周捨 撰《礼疑义》,自 汉 魏 至于 齐 梁 ,并皆搜采, 休源 所有奏议,咸预编録。”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九:“ 元公 与 袁氏 琴瑟和谐,亦房帷之美也。余故编録之。”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臣僚之家,亦许亲族编録,经所在官司缴进,不得虚饰事节。”
(3).指编集著录之书。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 景文 晚岁,常梦与 晋文公 神交,梦中酬唱甚多,家有编録。”
“编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iān lù,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层含义:
依次著录之文
指按照一定顺序整理和记录的文献或文书。例如《后汉书·祭祀志上》中提到“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録”,这里的“编録”即指历代祭祀文献的系统记录。
编集著录
表示对资料进行收集、编辑和归纳的行为。例如《南史·孔休源传》记载其奏议被“咸预编録”,说明这些材料被整理收录。这一含义也体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古代官府对文书档案的编纂工作。
指编集著录之书
可代指经过系统整理后形成的书籍或文献合集。如宋代何薳提到刘景文的家有“编録”,即指其与晋文公酬唱内容的汇编文本。
补充信息:
如需具体古籍例句或更详细的演变脉络,可参考汉典及《南史》《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编録》是中国汉字词语,表示整理记录信息的行为。这个词通常用于形容将散乱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适当的记录。
段落2:拆分部首和笔画《编録》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第一个字“编”是以“网”字旁为部首,由11划组成;第二个字“録”是以“金”字旁为部首,由16划组成。
段落3:来源与繁体《编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繫辞传》:“夫爻辑编目纪纲,录天象也。”在繁体中,这个词写作《編錄》。
段落4: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中国,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编録》这个词来说,古代的写法为《編錄》。虽然字形略有差异,但仍传承至今。
段落5:例句以下是一些使用《编録》的例句:
通过词义相近或反义的词语,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编録》的理解。以下是一些相关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