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次著录之文。《后汉书·祭祀志上》:“曾谓 泰山 不如 林放 ,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録!”
(2).编集著录。《南史·孔休源传》:“时 周捨 撰《礼疑义》,自 汉 魏 至于 齐 梁 ,并皆搜采, 休源 所有奏议,咸预编録。”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九:“ 元公 与 袁氏 琴瑟和谐,亦房帷之美也。余故编録之。”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臣僚之家,亦许亲族编録,经所在官司缴进,不得虚饰事节。”
(3).指编集著录之书。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 景文 晚岁,常梦与 晋文公 神交,梦中酬唱甚多,家有编録。”
“编録”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编”和“録”两部分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编”指对材料进行整理、排列或创作的行为,例如“编辑”“编纂”;“録”在古汉语中通“录”,意为记载、抄写,后引申为收录、保存,如《说文解字》解释为“记之也”。两者组合后,“编録”指系统性地整理、辑录文献或资料的过程及成果。
在具体应用中,“编録”可分为两层含义:
该词常见于学术研究、档案管理等领域,强调过程的严谨性与成果的权威性。例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将“编録”定义为“按体例辑录文献,形成可考据的文本”。
“编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iān lù,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层含义:
依次著录之文
指按照一定顺序整理和记录的文献或文书。例如《后汉书·祭祀志上》中提到“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録”,这里的“编録”即指历代祭祀文献的系统记录。
编集著录
表示对资料进行收集、编辑和归纳的行为。例如《南史·孔休源传》记载其奏议被“咸预编録”,说明这些材料被整理收录。这一含义也体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古代官府对文书档案的编纂工作。
指编集著录之书
可代指经过系统整理后形成的书籍或文献合集。如宋代何薳提到刘景文的家有“编録”,即指其与晋文公酬唱内容的汇编文本。
补充信息:
如需具体古籍例句或更详细的演变脉络,可参考汉典及《南史》《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颁金便鞋长短星出诛带动达敬啖噬盗采地堑冬葱动力机燔烈丰上兑下焚尪负诮公允骇目惊心海选豪取亨达横浪荷衣皇谟画瓶僥欢叫呶既成鸡牕积块锦綳金鸦觜决定论理过其辞林峦嫚骂尨眉皓发命舃母亲河扭秧歌轻醒汽暖秋稼曲恭群贤毕集散亡上官体赏激沙眼生驹市虎诗苑舒惨水心廋辞统承顽忽枵羸小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