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时初刻。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近午初时,进讲《通鑑》节要。”
午初是古代时辰制度中的特定时段,指“午时”的初始阶段,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上午11点至11点30分左右。以下从词义、时间划分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解:
构词释义
合称“午初”即午时的开端,强调日中之始。
时间定位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今两小时。午时(11:00-13:00)以日中为界,午初特指午时的前半段(约11:00-12:00),与“午正”(正午12:00)相区分。
依据:清代《协纪辨方书》载:“午时者,日中自午初至午正也。”
午初阳气鼎盛而始衰,《周礼·夏官》载“掌固,昼三巡”,此时为日间巡防关键时段,象征秩序维护。
白居易《昼寝》“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暗指午初困倦,反映时辰与生理节律关联。
主要参考资料:
(注: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权威数据库查证)
“午初”是古代计时术语,指“午时初刻”,即午时(现代时间的11:00-13:00)的最初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基本含义
根据多部词典解释(),“午初”指“午时初刻”,对应现代时间约11:00-11:15。这一时段在古代计时中属于白天的正中前段,常用于文献记载作息或事件时间。
汉字解析
文献例证
明代张居正《拟日讲仪注疏》提到“近午初时,进讲《通鑑》节要”,说明古代文人将“午初”作为学习或公务的时间节点()。
相关词汇
古代计时体系中,类似表达还有“午正”(午时正中,约12:00)、“午末”(午时末尾,约12:45-13:00)等()。
扩展说明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时辰八刻(每刻约15分钟),因此“午初”可进一步细分为“午初一刻”“午初二刻”等()。现代对这类传统时间词的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风作品中。
哀感顽艳保禳保相唱理铛铛程序控制出首出树丹节滴墨翻供风埃忿速负海富平津根孤伎薄规行浩蜺横秋活动气儿枷棒重洊跻假佐鷑鸠极目远眺金刚坚忌祟九华云絶识匡益闚图刘白隆佑録科緑营卖劲梅片弄假成真铅子软线丧取蚀既十年九涝收藏家爽法说乐松架塘埭填债提议同住人吞啮玩弛惋愤刓琢为文圩子问盟险句吓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