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驿站。寺,办公的官署。《后汉书·质帝纪》:“ 丹阳 贼 陆宫 等围城,烧亭寺, 丹阳 太守 江汉 击破之。”《宋书·明帝纪》:“自今凡窃执官仗,拒战逻司,或攻剽亭寺,及害吏民者,凡此诸条,悉依旧制。”
“亭寺”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进行解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根据《后汉书》《宋书》等历史文献记载,“亭寺”指驿站,其中“寺”为古代官署的称谓。例如:
此处的“亭”指驿亭(古代交通节点的小型建筑),“寺”则指官署机构,合称代指驿站。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亭子与寺庙的组合”,形容简陋的场所或环境。例如:
建议根据具体文本语境选择合适释义。若涉及古文,优先采用“驿站”解释;若为现代文学比喻,可参考组合含义。
亭寺是一个有着丰富含义的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它代表着寺庙的名称。
亭寺是由两个部首组成:亠和寸。其中,亠是“立于地面上的亭子”的意思,而寸则指“寺庙”。
亭的拼音tíng,寺的拼音sì。
亭的笔画数为9,寺的笔画数为12。
亭寺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是用来描述建筑物的。在古代,寺庙被视为人们祈祷和参拜神佛的地方,具有宗教和文化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亭寺逐渐演变成了表示寺庙的总称。
在繁体字中,亭寺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亭寺的写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古籍中将亭寺写作“亭廟”,廟是古代廟宇的另一种称呼。这种写法更强调寺庙的神圣性质。
1. 村庄附近有一座古老的亭寺,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
2. 我每天都会来亭寺烧香祈福。
亭台楼阁、寺院、亭子、亭廊、寺庙、亭亭玉立。
寺、庙、观、庵
唐楼、汉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