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拨弦乐器。琴身为木制,共鸣箱呈半球形,以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有三弦、五弦、六弦、七弦、八弦、九弦等不同形制。为 维6*吾尔 、 ********* 和 乌孜别克族 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人民日报》1970.9.29:“千万支热瓦甫一起弹奏,千万张达甫鼓一起敲响。”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热瓦甫汉语 快速查询。
热瓦甫(又称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民族归属
热瓦甫是维吾尔族的代表性乐器,具有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由南疆喀什地区创制并流传至今。它不仅是独奏乐器,还在民族管弦乐队和民间合奏中占据重要地位。
结构与形制
历史发展
清代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并以“喇巴卜”之名载入史册。现代经过改革,扩展了音域和音量,并逐步采用十二平均律,表现力更丰富。
演奏方式与用途
演奏时横置左肩,用拨子弹奏,音色清亮纯净。多用于木卡姆音乐的主奏,也适用于歌舞伴奏和独奏。
其他解释
需注意,个别来源(如)提到“热瓦甫”在维吾尔语中有“热闹非凡”的含义,但此用法较少见,主流解释仍以乐器为主。
热瓦甫不仅是音乐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新疆少数民族的艺术智慧。
《热瓦甫》(rè wǎ fǔ)是一个由汉字组成的词语,表示热闹,喧嚣之义。
《热瓦甫》由石部的"瓦",火部的"炏"和保字旁的"甫"组成。
瓦的拆分部首是石(瓦简体5画、繁体6画),总共有7画;炏的拆分部首是火(炏5画),总共有5画;甫的拆分部首是保(甫7画),总共有8画。
《热瓦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文镜秘府论》中,用来形容人声嘈杂、热闹非凡的场景。后来逐渐流传开来,并被广泛使用。
《热瓦甫》的繁体字为“熱瓦甫”。
根据《康熙字典》,《热瓦甫》可以分别写作“熱穵甫”、“热非怫”或“熱穵怫”。
1. 大街上的集市非常热瓦甫,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2. 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人们热瓦甫地挤满了每个角落。
热闹、热门、热气腾腾、热火朝天、热烈、热情
热闹、繁华、喧嚣、热络
冷清、寂静、冷落、冷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