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mophone;phonograph] 通过唱针在旋转的圆盘或圆筒上的螺纹中移动来放声的装置
亦称“ 留音机 ”。亦称“ 留声器 ”。1.能把录在唱片上的声音重放出来的机器,今称电唱机。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八月一日》:“夫人把书案上的留音机开开了。让我们听了 奥氏 对 乌克兰 共青第十八届大会的广播演说。”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不知道由哪里借来的破留声机,每个声音都像踩了猫尾巴那么叫得钻心。”
(2).泛指储留声音的工具或手段。 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于是因音生话,因话生文字。文字者,天下人公用之留声器也。”
(3).比喻人云亦云,自己毫无主见的人或作品。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若向老百姓们问 孔夫子 是什么人,他们自然回答是圣人。然而这不过是权势者的留声机。” 瞿秋白 《文艺论辑·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艺术虽然不是至上,然而也决不是至下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留声机是一种通过机械振动记录和重放声音的装置。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其定义为"利用唱片记录和重放声音的机器,由旋转机构、唱头和扩音器等组成"。该设备的核心原理是声波振动通过唱针在旋转唱片纹路中的运动转化为电信号,再经放大后还原为声波。
从技术发展史来看,留声机最早由托马斯·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最初采用锡箔圆筒作为录音介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20世纪初,埃米尔·柏林纳改进为扁平圆盘式唱片,这种标准化设计使得唱片得以大规模生产,推动了音乐文化的普及。
在声学结构方面,典型留声机包含三大系统:动力系统(发条或电动机驱动的转盘)、拾音系统(宝石唱针与振动膜片)以及扩声系统(喇叭形共鸣箱)。这种机械声学设计在电子放大技术出现前,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主导地位。
根据中国科技博物馆的文献记载,1920-1940年代上海生产的"百代"牌留声机,转速78转/分钟的虫胶唱片可存储约3分钟音频。这种技术规格直接影响了早期音乐创作的时长限制,形成了特定的艺术表达形式。
留声机是一种通过机械或电子方式重现录制声音的设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留声机(英文:gramophone/phonograph)由托马斯·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最初用于播放唱片录音。其核心功能是将刻录在唱片凹槽中的声音信号通过唱针读取并转换为可听声波。
按造型分为盒式、台式、立式、柜式等,功能差异不大,主要用于家庭娱乐或专业音乐播放。
留声机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承载了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社会的艺术与文化变迁。
安息日胞子北内背曲腰弯边坐播食彩女稠密葱海禫祥倒竖打旋子队乐鬌鬓番蕉饭囊坟场分解反应覆容浮悬腹载五车告荒官价火炭肩肩交禅疾步寄豭之猪筋急君侯皲裂刻时狼当老莱落体秘馆乜嘢苨苨平峒颦呻清老请乞勤杂穷剥绮疏丘陇日久天长日月参辰色候伤辞十六相示灭首脑疏缪偷睛畏友文擅雕龙温陶文修武偃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