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筏的意思、桴筏的详细解释
桴筏的解释
亦作“ 桴栰 ”。渡水用的竹、木筏。《汉书·地理志下》“ 孔子 悼道不行,设浮於海,欲居 九夷 ” 唐 颜师古 注:“言欲乘桴筏而适 东夷 ,以其国有仁贤之化,可以行道也。”《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宋 邢昺 疏:“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栰渡于海。”《镜花缘》第八四回:“舟车:桴筏、玉舆。”
词语分解
- 桴的解释 桴 ú 房屋的次栋,即二栋。 击鼓的槌:桴鼓相应。 小竹筏或小木筏。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筏的解释 筏 á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竹筏。皮筏。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桴筏”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 含义:指用竹、木等材料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即竹筏或木筏。古代常用于渡水或短途运输。
- 拼音:fú fá,其中“桴”原指房屋次梁或鼓槌(如“桴鼓相应”),后引申为小筏子;“筏”专指水上交通工具。
二、异体写法
三、历史用例
-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下》时,曾以“桴筏”描述孔子“欲乘桴筏适东夷”的典故,体现其作为渡水工具的古代实用性。
四、结构分析
- 单字解析:
- 桴:本义为房屋次梁,后衍生为小筏或鼓槌。
- 筏:由竹、木编排而成的水上载具,如“竹筏”“木筏”。
扩展说明
“桴筏”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古籍或方言中。类似的词汇还有“津筏”(渡口筏子)、“排筏”(杉木或毛竹筏)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桴筏 (fú fá) 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它可以被拆分为“桴”和“筏”两个部首。其中,“桴”部分包含4个笔画,表示有关木材和木制品的概念;“筏”部分包含7个笔画,表示有关漂浮和水上交通工具的概念。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和笔画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繁体字“桴”和“筏”的形式和现代简体字相似。
在古代中国,人们使用桴筏作为一种简单的水上交通工具。它是由一些木材和绳索构成的,用来漂浮在水面上。桴筏可以被用来渡河、捕鱼或进行水上运输。它是古代人们在没有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发明的一种方便工具。
以下是一些关于桴筏的例句:
1. 他们乘坐桴筏渡过了宽广的江河。
2. 这个小渔村的居民靠桴筏捕捞海鲜为生。
3. 古代商人经常使用桴筏来运输货物。
与桴筏相关的组词有:桴鼓、桴鞍、筏子等。近义词有:竹筏、木筏。反义词较少,因为桴筏是一种特定的水上交通工具,很少有与之相对的词语。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乐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