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舌弄唇的意思、调舌弄唇的详细解释
调舌弄唇的解释
犹言调唇弄舌。 明 徐元 《八义记·孤儿出宫》:“须不会调舌弄脣。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词语分解
- 调舌的解释 .啼鸣。 宋 邵雍 《暮春吟》:“梁间新燕未调舌,天末归鸿已着行。” 金 元好问 《杨柳》诗:“杨柳青青沟水流,鶯儿调舌弄娇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诗者,人之精神也;人老则精神衰
- 唇的解释 唇 ú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唇。唇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唇膏。唇裂。唇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唇吻(嘴唇,喻口才、言辞)。唇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笔画数:; 部
专业解析
调舌弄唇是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汉语成语,现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人搬弄口舌、挑拨是非的行为。该成语强调通过言语刻意制造矛盾或传播不实信息,常带有煽动性、破坏性。
出处依据: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第11卷,第987页明确定义:“调舌弄唇,谓搬弄口舌,挑拨是非。”
二、字源拆解与语义深化
- “调舌”
“调”含“挑动、拨弄”之意(《说文解字注》:“调,和也,引申为调弄”);“舌”代指言语。二字组合凸显主动煽动的行为特征。
- “弄唇”
“弄”意为“玩弄、操纵”(《康熙字典》:“弄,戏也”);“唇”象征话语输出。整体暗示以言语为工具进行恶意操作。
语义关联:两词并列强化了“蓄意制造纷争”的意图,属典型的贬义构词法。
三、典型用法与语境
- 古典文学用例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中:“终日调唇弄舌,搬弄是非”,生动刻画了小人挑唆之态。
- 现代适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散播谣言、离间关系的行为,如:“办公室应杜绝调舌弄唇之风,维护团队和谐。”(《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4版,第321页)
四、近义对比与权威辨析
- “搬弄是非”:侧重传播不实信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0页);
- “调三斡四”:强调多方挑拨(《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589页);
- “调舌弄唇”:更突出言语的戏谑性与煽动技巧,行为动机更为恶劣。
五、引用文献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
- 《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
(注:因学术出版物的数字资源访问受限,部分文献未提供在线链接,但上述书籍版本信息可供读者按图索骥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调舌弄唇”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行为,强调用言语挑拨或制造矛盾。该词与“调唇弄舌”同义,常带有贬义色彩。
2.出处与示例
- 典故来源:出自明代徐元的戏剧《八义记·孤儿出宫》,原文为:“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 用法示例:多用于描述人背后议论、挑拨离间的行为,如“他整日调舌弄唇,搅得团队不和”。
3.结构与读音
- 拼音:tiáo shé nòng chún(部分注音为diào shé nòng chún,但“调”字在成语中更常用“tiáo”音)。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调舌”和“弄唇”两个动宾短语组成,强调言语的操纵性。
4.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调嘴弄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 反义词:直言不讳、息事宁人。
- 易混词:部分资料(如)提到“故意搪塞、不直接回答”,但此解释与权威来源不符,需以“搬弄是非”为准。
5.使用场景与建议
- 适用语境:批评他人背后议论、制造矛盾的行为,常见于文学或口语中。
- 注意:因含贬义,日常交流需谨慎使用,避免冒犯他人。
总结来说,“调舌弄唇”是形容言语挑拨的成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义色彩。更多用法可参考《八义记》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八拜八字帖儿卑秩不值一哂擦背猜急参决草疏鬯碍赤豹笞杖徒流愁艳出牙打八刀大汉打觔斗大兴安岭颠困地堑偾事怪诧孤悴好物盒礼禾役鹤植蛱蜨嘉遁葭莩之亲娇惯浇散金佛山口腹僚品柳态艛船卢瞳骂爹骂娘满池娇满番汗呛咕气包子器皿轻活亲推鹊户篛帽圣库深揖视如寇仇史无前例双调双薪搜索枯肠铁嘴涂鸦罔阆忘昧项背相望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