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四奥”。1.四方的边远地区。《书·禹贡》:“九州攸同,四隩既宅。”《后汉书·蔡邕传》:“洪源辟而四隩集,武功定而干戈戢。”《南齐书·乐志》:“澄明临四奥,精华延八乡。”
(2).引申为四方的邻国。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序》:“五方率职,四隩入贡。”
(3).四方边远地区的人。《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乐只衎而欢飫无匱,都輦殷而四奥来暨。” 李善 注:“四隩来暨,言四方之人皆来。”《周书·文帝纪上》:“今圣明御运,天下清夷,百寮师师,四隩来暨。”
“四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权威来源如下:
四方的边远地区
源自《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隩既宅。”,指九州统一后,四方偏远之地也适宜居住。此义在《后汉书》《南齐书》等古籍中均有沿用。
引申为四方的邻国
如南朝颜延之《赭白马赋序》提到“四隩入贡”,指周边国家前来朝贡,强调政治或文化影响力。
指四方边远地区的人
如《文选·吴都赋》中“四奥来暨”,描述四方民众汇聚的情景。
通假义:“隩”同“墺”
在部分文献中,“隩”读作“ào”,通“墺”,意为可定居之地,如《禹贡》中“四隩既宅”亦含此意。
若需引用该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例如,描述地理时侧重“边远地区”,涉及外交时则取“邻国”义。
《四隩》(sì xù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四处避险、回避。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部,右边是“隹”部,两个部分共计七画。
《四隩》最早可见于《诗经·大雅·瞻卬》:“东方未明,四隩兮朝阳。”诗中用“四隩”表示四处避险、回避的意思。
繁体写法是「四遜」,“隩”字在繁体字中表示“遁”,与“避”的意思相近。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较为繁复。《说文解字》中将“隩”解释为“攸出避也”,采用了不常见的写法:隩。
例句:
1. 他四隩,不敢与人交流。
2. 在面临危险时,我们要勇敢面对,而不是四隩回避。
组词:四隩中的“四”可以与其他词组合使用,如“四方”、“四季”等。
近义词:回避、避险。
反义词:勇敢、面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