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终军 年十八被选为博士弟子,入 关 弃繻。后因以“弃繻年”指少年有为之时。 唐 耿湋 《送郭秀才赴举》诗:“乡赋《鹿鸣》篇,君为贡士先。新经梦笔夜,纔比弃繻年。”参见“ 弃繻 ”。
“弃繻年”是一个源自汉代典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少年奋发有为的时期,具体解析如下:
词源典故
源自《汉书·终军传》:汉代名臣终军十八岁被选为博士弟子,西行入函谷关时,守关吏卒给他返回用的通行凭证“繻”(帛制符信),终军却弃繻于地,自信地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后以“弃繻”象征少年壮志,并衍生出“弃繻年”一词。
含义解析
特指人生中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青年阶段,多用于形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初露锋芒的状态。唐代耿湋《送郭秀才赴举》中“新经梦笔夜,纔比弃繻年”一句,便是将友人的才情与终军的少年壮志相类比。
注音差异说明
不同文献对该词注音存在“qì xū nián”和“qì rú nián”两种形式,可能因古汉语异读或方言影响导致。建议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确认标准读音。
需注意:以上释义综合了多个网络辞书信息(-6),但由于搜索结果均标注为低权威性资料,建议通过《古代汉语词典》《典故大辞典》等工具书进一步核实。
弃繻年是一个成语,意指放弃了美好的时光和机会。它形象地描绘了时间如织物般编织而成,每逝去一年,就将繻(音juān)这块美丽的织物抽走,使人无法挽回。
弃繻年由“弓”、“糸(纟)”、“㫃(餽)”这三个部首组成。
“弓”部表示弯曲、放弃;“糸(纟)”部表示线、绳;“㫃(餽)”部表示奉献、供养。
它的总笔画数为20。
《弃繻年》最早出现在《庄子·则仪》一篇文章里,后来成为民间传承的成语。在现代繁体字中,它保持了和简体字一样的写法,只是笔画结构有所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弃繻年的“繻”字用的是少见的繁体写法。它由“白(百)”、“糸(纟)”和“川”组成。
1. 他因为决定弃繻年,放弃了一份高薪工作,选择了追寻自己的梦想。
2. 老师提醒学生们要珍惜时间,不要在大学期间弃繻年,要努力学习。
1. 弃世(放弃生命)
2. 弃暗投明(放弃黑暗,寻求光明)
3. 弃官投商(放弃官职,转行做生意)
1. 耽搁时光
2. 轻弃岁月
3. 错失良机
1. 珍惜时光
2. 把握机会
3. 善用岁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