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弃繻年的意思、弃繻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弃繻年的解释

汉 终军 年十八被选为博士弟子,入 关 弃繻。后因以“弃繻年”指少年有为之时。 唐 耿湋 《送郭秀才赴举》诗:“乡赋《鹿鸣》篇,君为贡士先。新经梦笔夜,纔比弃繻年。”参见“ 弃繻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弃繻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典故中专指少年立志的年龄概念,源自《汉书·终军传》的记载。西汉名臣终军十八岁被选为博士弟子,西入函谷关时弃繻(帛制通行证件)明志,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后果然以弱冠之龄出使匈奴、南越,成就功业。

该典故在《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均有收录,核心包含三重释义:

  1. 年龄象征:特指男子十八岁前后,蕴含“少年壮志”的时间节点(《中国典故大辞典》)
  2. 行为指代:象征破除常规、勇拓新局的进取精神,如宋代杨亿诗云“弃繻当日路,应竞看终童”
  3. 文化意象:成为科举文化中的励志符号,明清时期常被用于勉励学子,如《日知录》载士子过潼关多引此典自励

需要注意的是,“繻”字在《说文解字》中明确注为“帛边”,古代书帛裂分为符,合符为凭,这一制度背景强化了弃繻行为的决绝意味。现代研究中,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考证过关用繻制度延续至汉初,为典故提供了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弃繻年”是一个源自汉代典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少年奋发有为的时期,具体解析如下:

词源典故
源自《汉书·终军传》:汉代名臣终军十八岁被选为博士弟子,西行入函谷关时,守关吏卒给他返回用的通行凭证“繻”(帛制符信),终军却弃繻于地,自信地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后以“弃繻”象征少年壮志,并衍生出“弃繻年”一词。

含义解析
特指人生中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青年阶段,多用于形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初露锋芒的状态。唐代耿湋《送郭秀才赴举》中“新经梦笔夜,纔比弃繻年”一句,便是将友人的才情与终军的少年壮志相类比。

注音差异说明
不同文献对该词注音存在“qì xū nián”和“qì rú nián”两种形式,可能因古汉语异读或方言影响导致。建议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确认标准读音。

需注意:以上释义综合了多个网络辞书信息(-6),但由于搜索结果均标注为低权威性资料,建议通过《古代汉语词典》《典故大辞典》等工具书进一步核实。

别人正在浏览...

边臣蚕支落尝受逞妍斗色蠢迪检柙打离婚大煞风趣大仙调逗地籍斗混江端拱恶池恶性法体坟堆肤孱踾扑格正共亿狗胆包天光貎鬼矢果验孩气华纳会刊晦盲翦商箕斗咭咭咯咯浄碧金籙就座脊杖开泄抗庄口出不逊快人朗豁劳伐良裘丽彩辂軨命世之才平空蒲鲸前功尽弃钱谷库峭帆秦妇吟秀才曲伎认业缫演四金刚素膳曈昽土窟春跎蹉显宠